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新闻 > 诸城 > 镇街部门 > 苏学智:一个人“藏”起半个世纪

苏学智:一个人“藏”起半个世纪

2018-06-08 09:27:57 来源:诸城新闻网


  枳沟三村的位置不太好找,汽车行驶在206国道上,开着导航一路转弯调头,终于寻到。下车,先是看到村西大片的庄稼,初夏的风掠过小满后的麦田,空气中阳光和着即将丰收的气息,让人有些陶醉。

  我向村口老人打听:“老人家,苏学智家住哪里?”
  老人朝着前面的胡同一指:“沿着胡同向东一直走,门口有邮箱的那个就是。”
  “门口有邮箱”是苏学智家的一个标志,而“收藏旧书”则是苏学智的一个标签。
  西屋是苏家的“会客厅”,一进到屋里,视觉冲击和嗅觉冲击几乎同时袭来——满满当当的旧书,一个大书架几与屋顶齐高,一,二,三……三个封闭式书橱齐齐靠北墙立着,一桌子摆开的旧书正待人翻阅,那气味是墨香,来自书橱柜台上的一块砚台,苏家世代相传的宝贝,相传来自宋代,墨香,是这个家的味道。
  苏家的另一个宝贝,就是这满屋的旧书。《康熙字典》《神农本草经》《三皇纪》……林林总总一万多册。苏学智喜欢文学作品,收藏多以古典文学为主,但又不局限于此,医药卫生、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科技管理,门类众多。
  苏家的藏书,最珍贵的古籍来自祖上的传承。苏家世代看重读书,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苏学智仍记得他老爷爷多年前对他的鼓励:好好读书,有些人不识字,逃荒要饭的,要多帮帮他们。因为好读书,苏学智还从老爷爷手上接过了保存和修缮族谱的大任。
  苏学智没有辜负祖辈的期望,在他成年后,就在村里担任了教职和村干部的角色,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质短缺、精神匮乏的年代,苏学智用家里的藏书滋润了一批渴望知识、渴望学习的干涸心灵,也完成了对他们最初的启蒙。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苏学智开始剪报,把他觉得有用的知识全都剪下来贴到本子上,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他的剪报涵盖了老照片、历史资料、书法绘画、生活常识等十几个门类,300多本剪报,俨然一部百科全书。
  尽管爱读书,但那时年轻的苏学智对书的感情还是很“朦胧”的,也没有保管和刻意保护的意识,长年累月的零散堆放,免不了虫咬鼠害,加之老屋里遇雨,也淋坏打湿了一些。直到家里的那批书遭遇浩劫,苏学智才将读书与藏书看得同等重要。那时“破四旧”,眼睁睁看着“一大筐一大筐抬出去了”,苏学智的心里突然产生了“对不起祖宗”的感觉,那是祖上传下来的书啊,那是祖辈世代看重与珍藏的东西!他在懊悔中偷偷“抢”下来一部分书“掖在了锅底下”(“锅底下”,即灶洞里),而那本苏学智最为看重的《康熙字典》,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幸存,但是,遗憾的是,即便是这本传自清代的《康熙字典》,也仅仅是留下了一卷本。
  受到这一番打击的苏学智,开始暗下决心要好好保管家里的藏书,并且自己也开始有意识的收藏一部分书,这一“藏”,就是50多年。
  苏学智上学时候就喜欢买书,那时候用助学金买,工作后,工资的三分之一也都用来买了书,赶集买,进城买,出差买……他对书的着迷也感染和影响了身边人,那时可供阅读的地方少,书籍也少,他的同事都向他借书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书籍的润泽
  1970年代以后,苏学智到药材公司上班,进了城以后,对书的收藏和保管有了更新的认识,他买上书橱、书架,把书分门别类规整起来,每年到了阳光和煦的季节,还要把书拿出来翻翻晒晒,更重要的是,他的书籍、剪报,向更多的人开放。
  而如今,苏学智的家是枳沟社区学院创建学习型家庭的一个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他的家里看书议事,尤其到了节假日,这里还会有学习中心会,大人孩子聚集,成为四里八乡的一道风景,一屋藏书影响一方风气,百姓人人向学。“乡邻之间有时候会辩论个事儿,辩不倒人家的就跑我这里来找找书查查资料,下次接着辩。”苏学智常常会被这些趣事逗乐。
  “像我们这个年纪,喜欢怀旧了,看看眼前书,就会想起陈年的事儿,也会感慨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化。”苏学智望着眼前的藏书、剪报,多有感慨。外人不知的是,他还有记日记的习惯,从1964年,一直记到现在,本子由手掌般大小的毛主席语录小红本到后来的大本,到现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本子,每一笔的记录都留下了那个时代最鲜活的印记。
  读书看报有什么用?你受了书的什么影响?苏学智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据他的老朋们说,他在城里上班,条件不错,那时早已结婚,很多不知情的姑娘找人说媒想和他交往,甚至有人劝他和老家的媳妇儿离婚,娶城里漂亮又有文化的姑娘,他抵得住诱惑,从来都是一口回绝,对发妻不离不弃:俺媳子长得是不好看,但也是给俺种着十亩地,养了三个孩子,照顾了俺一家老小。
  老了老了,发妻先走一步,老苏晚年又结一段姻缘,他不仅对对方的孩子视如己出,还把老丈母娘迎到了自家炕上,尽半子义务,为老人养老送终。

  这便是一辈子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吧。


  后记:

  一日,听朋友说,枳沟镇有个叫苏学智的老人家里有不少藏书,这一下子激起我的兴趣。后来听人介绍说,老人兴趣广泛,白天闲暇辅导社区老人学习秧歌、旱船,节假日辅导学生画画。

  于是我们到老人家里,见到了他50多年的收藏——各种图书近11000册、剪报300多本,他保存自60年代初中毕业至今写的日记,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好见证。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自己形成独具特色的家庭学习模式,还带动周围近百名居民参与到学习中来。

  而据老人说,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学习中心”,离不开社区学院的打造和帮助。镇上为他家挂了牌,他成为被认定的“家庭学习中心户”,社区学院帮他建立了《家庭学习中心户学习制度》《藏书、日记借阅记录》《中心户学习活动记录》,为他重新配备了书橱,妥善解决了藏书、报纸、日记存放问题,个人绘画作品也予以包装悬挂展出。同时还安排专职社区教育教师跟上服务和指导,解决运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我想,这不正是我们在振兴乡村中想要看到的场景吗?一边是党委政府,一边是村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

  在枳沟社区学院的精心培育下,镇上已经涌现出5个科技型、10个致富型、1个环保型、8个艺术型、6个优教型的各类“家庭学习中心户”,这些学习中心户,正在成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阵地,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道文化新景。

记者 王玮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于蕊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