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彭丽媛“重用”本土品牌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反正本土服饰品牌至少扬眉吐气了一回。“第一夫人”的东风可借,但它能否让本土品牌所向披靡,还有待努力。
做大做强本土品牌,一个关键是必须处理好本土品牌与洋品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取正确的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我们往往有一种封闭性思维,就是把本土品牌与洋品牌对立起来,并攻击那些买洋品牌的消费者“崇洋媚外”。照此逻辑,本土品牌的出头之日,只能是中国人摒弃洋品牌之时。
最近有高官公开坦言,自己四个月大的孙儿吃香港奶粉,香港“奶粉限带令”让他的孙儿成了受害者。此言一出,马上有人质疑:官员孙儿吃香港奶粉,叫普通人情何以堪?彭丽媛拉本土服饰一把很好,但官员孙儿消费洋品牌就是官员的道德瑕疵吗?反对官员孙儿吃香港奶粉,内含一种反“崇洋媚外”的逻辑。
反“崇洋媚外”看似立于道德高地,其实这种伪道学在现实中根本立不起来。现在是全球化时代,2012年中国进出口额38667.6亿美元,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中国制造”遍布全世界。如果每个国家都反对“崇洋媚外”,“中国制造”出口给谁?不管人们消费洋品牌的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那是消费者的权利,我们切勿陷入狭隘的商品民族主义。
与其视洋品牌为本土品牌的敌人,不如视之为本土品牌的伙伴与竞争对手,大胆向它们学习和借鉴。消费者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崇洋媚外”肯定出于自身的某种需要。如果洋品牌质量可靠,则“崇洋媚外”推动市场优胜劣汰,符合市场法则。与高手弈棋,自己才有望变成高手。本土品牌只能直面现实,让自己变得和洋品牌一样强大。
反“崇洋媚外”的逻辑在中国盛行,使一些企业人士将本土品牌的失败,归咎于国人的所谓“畸形消费心理”,而不是反求诸己。其实洋品牌被崇拜亦非天生注定,它搭着西方文化流行的便车,更靠企业的品牌推广。一个洋服饰品牌,其营销总离不开名设计师、名模、电影明星之类元素,每种元素又有自己的造星策略。而我们的服饰企业一边靠洋品牌的加工订单赚钱,或者注册一个假洋品牌忽悠消费者,同时又埋怨消费者“崇洋媚外”,总的来说是缺少作为。
跟洋品牌同台竞技不容易,但本土品牌最缺的可能不是资金、市场、创意人才,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自信与进取心。中国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企业生存其实不难,关键是企业要有打造品牌的意识和决心。要培育本土品牌,需要企业打破替洋品牌打工的路径依赖,从怨天尤人中自拔出来,立意自强。策略无非老生常谈,现在“第一夫人”旋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案例,关键是持续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