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新闻给笔者的第一感受是感动。曾几何时,“拾荒族”一度被城市管理者视为市容市貌的“牛皮癣”。甘肃不但为“拾荒族”正名,更是积极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利用“拾荒族”的职业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机会。
“拾荒族”涉及的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甚至触及公民的生存底线;拾荒、乞讨作为公民自救的最后一根稻草,理当被重视和保护。正如一名评论人士所言,中国是一辆在城市化道路上奔跑的巴士,你不能保证所有上车的人都是衣冠楚楚的绅士。城市管理者应慎防城市洁癖思维,应该给予底层人群更多的善意,应该能有听任乞丐和拾荒者穿堂而过的雅量。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群的特殊关照,更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必须。
说到底,一个城市不应为了市容市貌这样的外在价值,来否定底层人员的谋生权利。即使城市的中产阶级希望过体面的、干净的、不被打扰的生活,也不能因此剥夺社会转轨过程中失败者的生存权利,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公平问题。更何况,“拾荒族”在通过拾荒谋生的过程中无形中起到了城市清道夫的重要作用,他们让很多难以被发现、回收的垃圾被重新利用,他们的行为甚至是完全贴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岂能因为他们行为低下、衣衫的褴褛而拒人千里呢?
甘肃从人本的高度肯定“拾荒族”的贡献,并使之成为正规军,这种管理方法在温暖“拾荒族”的同时,又能做到兼顾城市文明发展提升,可谓一举两得,值得那些视“拾荒族”为“牛皮癣”的城市管理者去好好反思,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