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淡彩”是张耀明博客的名字,“一壶”是他的号,作为中国斑驳淡彩画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近年来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展中屡屡获奖,并出国巡展,受到刘大为、袁运生、顾森、傅京生等美术大家和美术理论家的一致好评。近日,记者有幸对他进行专访,听他讲述他的艺术人生——他与中国画的情缘,他的斑驳淡彩画法,以及他对生活和美的感悟。
邻居是我的启蒙老师
1959年9月,张耀明出生在诸城。因为父亲在部队,1960年他随父母移居南方,7岁之前,张耀明就已经跟随父母在广东、江西、湖南、四川等多个省份生活、学习。
张耀明告诉记者,他从小喜欢剪纸,喜欢写字画画,但是他真正遇上自己的启蒙老师是在他11周岁时,那时他在四川上学,父亲部队上的邻居酷爱描摹《水浒传》中的人物,张耀明就这样受到了邻居的启蒙影响开始描摹连环画《三国演义》和毛泽东主席画像等。“邻居是我的启蒙老师。当我看到他描摹水浒人物时,第一感觉他画得太好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一下子就被他的画吸引住了,当时就想我也要画,回家之后就开始描摹连环画、小人书中的人物。那时我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与绘画有关的东西。零花钱有限,我就收集用完的牙膏皮、废铜烂铁等,用这些东西去收购站换钱再继续逛书店买连环画、小人书——书店成为我去的最多的地方。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张耀明说。
1973年,张耀明在学校小美术创作班创作的第一张水彩画在四川达县全地区少儿绘画展览中入选。他的天赋和勤奋使他迅速成为学校的文艺骨干。他告诉记者,因为父母工作原因,他经常转学,但是因为他的绘画才能在学校板报宣传中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因此学校的校长和老师经常“扣下”他。“我记得有一次,我又要跟随父母转学,老师就到家里跟父母做工作,让我在这里把小学念完,再把我还回去。那时还小,父母肯定舍不得啊……”他的兴趣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读中学时,父亲特意请了一位部队上的画家为他进行辅导。自此,张耀明正式拜师,他跟随老师接受了系统的速写和国画的基本功训练,绘画技艺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跟随老师学习,收获颇丰。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国画,第一次尝试在宣纸上画画,感觉很新奇。记得当时老师让我坚持画速写,从那时起我就买了很多速写本,天天画速写,在学校画、在家里画,在车站也画。我至今仍保存着我绘画人生中第一张速写就是画的火车站。坚持画速写让我受益匪浅。”
“诸城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完美的土壤”
1976年,张耀明跟随父母回到家乡诸城,就读于繁华学校。在繁华学校,他积极参加漫画的创作绘制,他的绘画才能再一次绽放光彩。1977年,张耀明高中毕业后下乡,到当时的吕标公社邱家七吉知青排任副排长,负责宣传。上山下乡的经历丰富了张耀明的创作,在他调到当时的县文化馆参加美术创作班后,他创作的国画《红领巾大学生》于1979年入选庆祝建国29周年山东省工农兵美术作品展览,这是他第一幅入选省级美术展览的作品。
1978年9月,张耀明考入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在校期间,他接受了更加系统、专业的美术教育,学习了素描、速写、水彩、水粉基础课和国画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专业课程。经过三年的刻苦研习,张耀明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潍坊市陶瓷厂任美术设计。
一年后,一个新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1982年,诸城新建博物馆要做诸城古代史陈列的展览,非常缺画画的人,我当时就被调了回来担任诸城古代史陈列的总体美术设计。”提起这段经历,张耀明依然记忆犹新,“当时在博物馆忙着布展,做陈列的总体美术设计。随着总体设计的进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时关于虞舜、张择端、赵明诚等诸城历史名人的画像还是空白,这对布展来说是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决定自己挤时间进行创作。”就这样,张耀明为博物馆古代史陈列创作绘制了诸城历史名人虞舜、诸葛丰、张择端、赵明诚、刘墉等历史名人的画像。“当时时间紧迫,我搜集尽可能齐全的资料,仔细研究这些资料和博物馆的文物,根据历史传说、史料的记载,考证当时人物的不同性格、官职和服装、饰物,最终完成了他们的画像绘制。”张耀明告诉记者,自那以后,我市及省、国家级许多刊物上所用到的这些诸城历史名人的画像都是来自于他的版本。
几十年来,张耀明从未间断他的美术创作。张耀明在完成博物馆一次次的展览美术设计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始进入一个稳定的创作期。“可以说,诸城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一方面,悠久的诸城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优秀的人文精神、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等诸多因素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另一方面,繁荣的诸城文化空间为我提供了宽松、自由、开放的创作条件,使我能够得心应手。”
说到诸城这片沃土在张耀明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他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段创作经历。2001年7月,张耀明应邀参加山东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美术作品展,他的参展国画作品《后盾》就是受到博物馆展览文物“支前担架”的启发而构思创作的。作品以淮海战役期间,勤劳勇敢的诸城人民在战役后方用担架、推车为前线将士保驾护航,成为他们真正的“后盾”这一历史事实为依据创作完成的。表现了人民群众永远是我党战胜一切敌人的坚强后盾这一主题。因为画法娴熟、饱含深情,中国画《后盾》获得了本次展览的一等奖,成为张耀明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奖项。
独创斑驳淡彩画法
进入21世纪,张耀明开始寻找自己的艺术风格。经常接触张耀明作品的人都会说:张耀明的画画风格又变了。在中国画创作的道路上,张耀明从未停止过创新求变的探索。最终,他用自己独创的“斑驳淡彩”画法向艺术塔尖勇敢攀爬。
“什么是斑驳淡彩画法呢?”记者忍不住好奇地问张耀明。“其实,斑驳淡彩画法是我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一个过程,在吸收了中国水墨画精髓的基础上,我希望在创作中创新自己的风格,追求‘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的境界。”
张耀明的探索和创新并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积累和演变过程。他告诉记者,因为对淡墨色的机理变化情有独钟,开始的时候,为了使画面产生斑驳陆离的艺术效果,他曾经尝试在布上作画。为此,张耀明跑遍了我市的大小布店,去寻找能够画出他理想效果的布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张耀明找到了斑驳淡彩画法的“秘笈”。“偶然之间,我想到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让我豁然开朗,终于找到真谛,于是,我又回到了纸上,来精进我的斑驳淡彩画法。”张耀明有些玄妙地对记者说。
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张耀明不但发现了自己,更发现了美,他自由地调遣曾积累的美术知识和经验,物尽其用地进入到他的画幅中。他用一种斑驳之美的方法来进行创作,很快就将他的潜质展现出来,并推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例如入选第十六届世界美术大会美术特展的《海边拾趣》一作,可看到一些现代广告、现代插图的手法;《海湾》、《海滩》可看到套色木刻的影子。看过张耀明画作的人,即使是外行,也会感到他的绘画中体现着一种语言,用美术评论家顾森的话来说就是“重造型而轻描写,重神韵而轻细节,重印象而轻写实,重色彩而轻水墨。”如《岛城欧韵》一作,造型准确的建筑与仅有“印象”的树丛、海岸相映成趣;层次丰富的灰调子使画面生动而充满情趣。因此,这幅画作在全国城市山水画展上受到刘大为等评委的一致好评,成功入选并应邀参加了第五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张耀明这些跳跃着、闪烁着光色的淡彩画幅,是轻柔的,令人看后产生一种愉悦感。他的画中那些斑斑驳驳的用笔、用色,在画面上产生一种特殊效果——金石味,使他的画面显得沉着而不轻浮,凝练而不松散。而‘金石味’这一点,正是许多国画家最孜孜以求的。他的作品具有了这一特色,表明了他的画姓‘中’而不是姓‘西’。因此,他的画理所当然应归入新国画一类。”面对张耀明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顾森这样评价。
张耀明创立了斑驳淡彩画派,但他从没有以一个画派创始人自居,他始终怀着谦逊的心态继续前行探索。“一个画家,经过努力,好不容易才找寻到一种能驾驭得住且具有一些独特风格的手法,是抱着这种方法从一而终,还是再创新路,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当然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我现在不想过早固定为一种风格,那肯定是死路一条。如果有人也愿意尝试这个风格,我会教他,但是我更希望他也能有自己的创新,大家一起把这种创新不断发扬光大。”
他眼中的美与生活
“能谈谈您对美与生活的理解吗?”记者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问张耀明。
“当然可以”,张耀明说,“美与生活相互影响,美就在生活之中,我的创作全部来自于生活。罗丹说得好,‘美在于发现’。美就在于生活中的发现、感悟。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如果主动发现美,哪怕是点滴之美,那么就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许多。但是现在人们在忙着工作的时候,难免会有审美和生活失去平衡的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协调处理工作、生活和审美,这样才不会失去审美和生活的意义。我始终认为美是自然的,不是刻意的。美的事物应该是顺乎情理而出人意料的。如果一个东西看上去太造作、太怪诞,那就不是美了。
就像他的画风一样,生活中的张耀明淡泊而又不失追求,他为自己取了个字“淡之”。“淡而丰富”是他不懈的追求,他的生活充满阳光,因而他的作品大多表现现实生活中阳光灿烂的瞬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斑驳陆离的,我愿意徜徉在这美丽的自然生活里,用我的一壶淡彩去写意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在绘画之外,张耀明对我国历代优秀的书画作品都有研究,他博览群书,形成了厚实的艺术修养。例如,他的书画研究论文《<清明上河图>历代传本寻绎》、《安氏木刻<孙过庭书谱>及其流传》等在学界都引起了不小反响。
张耀明现在每天早晚都要抽出时间进行创作,“这也是我发现美的过程,这段时间我每天都会保证做到,调动我全部的精神去创作。”
我市书法家刘增满曾为张耀明的一方镇尺上写了一首藏头对句:耀彩飞毫万法归一,明经博物冰心入壶。这也正是张耀明人生的写照。 (记者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