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果单纯从数据上分析比对,高考地域间的不公平现象似乎已被消灭。然而,“录取率大体相当”不是教育公平的全部,仅就录取环节而言,公平必须考虑到名校录取率大小的问题。
就在去年,曾有媒体报道,在只有7.3万人参加高考的北京市,北京大学的计划招录人数为614人(含文理科医学部)。这一数字,在有82.5万人报名参加高考的河南,变成了108人,在有55万人参加高考的山东,则变成了72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河北6省,北大计划招生总人数仅为409人,而上述6省报考总人数为332.13万人,差不多为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北京人上北大与外地人上北大的比例要相差一百倍。难怪有网友曾调侃“北京大学”为“北京人大学”,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名校在学校驻地的录取率依然居高难下。这种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招生现象正侵蚀着教育公平,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公平健康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公众望眼欲穿企盼教育公平能下成全国一盘棋,让公平梦想照进现实;另一方面,地方既得利益群体不可能主动拱手让出“特权”。
综观一些世界知名大学,没有哪一所大学会在“自圈招生领地”的情况下享誉全球。名校偏向驻地的招考模式,既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也可能将一些优秀人才拒之门外,这种招考,只会让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对国家发展也不利。
“改革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如若秉执这样的胆魄与毅力,实现高考公平就不会变成南柯一梦。由是,我们的教育才能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