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只要这位副镇长不放弃开专车,被盯上和举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稍显有些不同寻常的是舆论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公众不仅没有苛责这位副镇长,甚至很多人公开表示同情和支持,不赞成处理这位副镇长。
对这位副镇长开专车的同情,是有前提条件的。从媒体报道看到,这位副镇长“上有老下有小”,靠一个人的工资撑起家庭生活,而他半年工资大约18000元。今年4月,他痛风发作,花了大约18000元,这笔钱大多是借的,也正是因为还款开起了专车。这些年来,人们看到了太多贪官的新闻,也听说公务员工资不断上涨的事实,这位副镇长的家庭状况,与人们的印象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仅仅家庭贫困,还不足以让副镇长取得同情。更重要的是面对“缺钱”,这位副镇长走的不是以权谋私的歪路,而是“勤劳致富”的正路。在潜意识之中,这位副镇长让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清官。
必须指出,虽然这位副镇长此次出车是“顺道”,但掩盖不了上班途中的事实。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制度管人。对于公务员管理,有着一整套制度。上班时间开专车,存在“先天不足”。而且,副镇长开专车,与公务员开网店一样,属于一种经营性行为。
事实上,仅仅凭开专车此举,并不能够断定就是一个清官。舆论有时就是这样,常常意气用事。正如在这里,舆论不管也想不到这么多,仅仅因为开专车,就轻易认定是清官;只要是清官,就值得理解和同情。
由此不难看到,舆论同情副镇长开专车实质是仇恨贪官。可以讲,公众并不是没有看到副镇长开专车存在的纪律“硬伤”,但因为他们对贪官深恶痛绝,哪怕见到一个人像是清官,他们也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从这里看出,现在公众对贪官是零容忍,最不能接受官员的贪腐;而对于官员来说,一贪天下无,只要跨出贪腐这一步,就必然为民众抛弃。民意的强烈爱憎,是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的理由所在,也是反腐败斗争取得胜利的最大动力。文/毛建国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