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
记者 巩向红
“中国发展到今天,传统动力衰退,产业亟需转型升级,创新成为新动力的源泉。中国的创新不缺资金、不缺市场、不缺需求。最缺的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生态。来到诸城,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诸城在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有许多亮点。深感振奋。”
5月28日,2016中国新型城镇化(诸城)经验交流会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在发言中对诸城的城镇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诸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其基本做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作为城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乔润令在对诸城城镇化工作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作出了整体评估:诸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其基本做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乔润令从改变政府财政支持方式、招商引资方式变化、体制创新突破、企业转向品牌经营、开启公共共享型创新平台建设、企业研发硬投入增加、产学研合作体规模出现、“开放式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形成、设计院所公司化股份化改造、电耗能耗大幅度降低等十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诸城市城镇化(社区化)建设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乔润令在接受采访时侃侃而谈,“首先就是有生产方式变化才有生活方式变化,有非农产业带就业,农村社区才能变城市。农民用宅基地和原住房换取新的社区生活,应该是在农民的生产方式、就业方式发生变化之后的自然结果。如果次序颠倒,农民‘被上楼’,往往隐患众多,不可持续。”
“其次,要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农民。把更多的操作领域交给市场,防止政府承担无限责任。拆旧建新的资金一定要从节约出来的土地的市场价值上实现投入产出的平衡,经济可行、才可持续。”
“另外,城镇化需要农村改革集体产权制度配套。农民不愿意进城的重要原因是害怕失去农村产权的现实和预期收益。实现集体产权制度股份化改革,让农民在不失去农村权益的前提下进城,是下一步城镇化的方向。”
“诸城的城镇化已经有了成功的上半程,农村社区成为城镇化一个载体;诸城的经验已经上升为山东省的政策,山东省专门出台判断农村社区城镇化的基本标准,这个标准是由诸城提供的。”乔润令再一次对诸城的城镇化工作作出肯定。
“1313”规划是非常好的城镇化发展方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乔润令也直言下步社区化发展面临许多挑战。
“其实各地社区化(农村新社区建设)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土地价格上涨的势头不在,以往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集中居住、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所有动力,都来自土地价值上涨。如何重塑新动力是个挑战。再一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将破题——政府征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宅基地有偿退出改革等等。目前全国已经有30多个试点,2017年即可初见成效。”
在参观诸城规划馆时,对诸城重点发展“一个中心,三个城市副中心,10个重点镇,30个生态小镇”的“1313”新型城镇化体系,乔润令频频点头:“目前诸城的城镇化安排是非常符合实际的。我个人觉得诸城的城镇化在这个阶段从社区化为主转为以县城为主,做大县城,成为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再辅之以几个副中心,若干中心镇,30个生态小镇,成为生态小镇加产业、加农村体制改革、加旅游(民宿经济)这样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旅游、生态、居住四位一体的,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平台,形成深具诸城特色的生态小镇,这条路前景更广阔。”
建议诸城市加快探索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在采访中,乔润令多次强调,诸城的城镇化已经走在了前列,进入省政府政策范畴,应该更进一步,加快探索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探索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变革。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指标交易、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退出等改革探索,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探索市场化推动的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和城乡一体化运作。如土地整理(挂钩)指标的跨县区流转,实行地票制度,建设土地流转交易平台等。
探索农户四权(宅基地、承办经营权、林权、集体经济收益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发展民宿经济——农民房屋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以联营、合作、出让等方式拿出闲置资源、以村集体的名义,引进外来资本(城市资本),进行高质量的开发,利益共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