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诸城市城管局坚持“以民为本、堵疏结合、常抓不懈”的原则,对市区的街头摊点进行了高强度的综合治理,基本实现了市区市容管理的常态化。
在兴贸路市场,市民鞠桂霞大包小包买了一车。跟记者交谈时,她的脸上带着笑意:“以前摊点不固定,现在已经固定了,如果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过来找摊主,东西买起来便宜、放心,比以前方便多了。”
中午,阳光河畔新建的集贸市场同样熙熙攘攘,前来买菜的人络绎不绝,但在路上卖东西的却没有了,道路很畅通,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周边居民大呼方便。
“以前一些小经营业户为了占点经营场地,往往早出晚归。想多卖点东西就得抢占显眼位置,甚至跑到路中央占道经营,给交通带来很大不便。”城管部门工作人员点出了小商小贩“各自为政”的原因。“我们以前经常碰到一些小贩隔着老远就跑的情形,有的甚至东西都不要了,看见我们远远过来了就跑。”对比以前的经历,落户兴贸路的经营业主孙培花感触颇深:“以前用小车来回走着卖,城管来了就害怕。建起这个新的集贸市场之后,有棚子,阴天下雨也不怕,晚上还有灯,比以前条件好多了,买卖也更好了。”
经营场所固定了,市民买卖有地方,前来购物的增多了,业户收入提高了。市城管局还建起了市场管理办公室,完善了管理制度,固定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让业户经营得更放心,更满意。
“市场建起来以后,经营秩序好多了,再没有占道经营的业户。我们有自己的保洁员,业户也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有些老百姓出来买东西把自行车放在人行道上,我们劝阻他们也能理解。”市场管理人员颜炳伟这样告诉记者。
秩序规范了,市民方便了,城管队员和业户之间的关系也融洽了。为从根本上化解城市管理的遗留问题,诸城市城管局坚持对疏导点因地制宜,分类设置,将严重影响市容交通、市民生活秩序的摊点予以调整或取缔;对多年自然形成的摊点重新梳理,在适当核减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勘察,并进行区域和定位划定;对季节性的摊点,有限制地提供一定数量的销售点进行临时经营;对近郊农民或城中村农民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目前尚处于流动状态的,在不妨碍城市交通、不影响环境卫生的前提下,选择一些闲置场地,实行限时销售。截至目前,市城管局共疏导流动摊贩500多个,规范摊点群12处,设置摊位385个,较好地实现了摊点管理规范有序。(本报记者巩向红 通讯员马勇)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