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变身“压缩煤”
在皇华镇的乡村公路上,可以看到一车车的玉米秸秆被运到镇驻地的一家国内知名橡胶制品企业。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些玉米秸秆可以取代煤炭,成为该厂蒸汽锅炉的燃料。每吨秸秆的价格在100元左右,按一天烧40吨秸秆计算,需要花费4000元左右,这比烧煤一天节约1000多元。目前,该企业锅炉所烧的农作物秸秆、花生壳等都是就近取材,比用煤节约了18%的费用。据了解,将农作物秸秆、固体废弃物作为原料,经过粉碎后加压、增密成型,即“变废为宝”成了“秸秆煤炭”。它具有比重大、热值高、燃烧好、成本低、使用方便、洁净卫生等优点,便于贮存和运输。与燃煤相比,这种“秸秆煤炭”在使用中可减少烟尘排放量50%至70%,大大降低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这对大气环境的保护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农田吃上“营养餐”
今年“三秋”期间,在贾悦镇孟家屯村的小麦播种现场,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全国农机示范大户赵佃相正组织玉米收获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机在农田里作业。随着轰鸣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开过,林立的秸秆被切成碎片,像地毯一样铺在田里,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紧随其后又为农民播下了新一年的希望。
谈起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赵佃相算了两笔账。一笔是经济账。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属于天然的土地“滋补营养品”,一亩玉米秸秆还田,相当于上了10多公斤化肥。另外,使用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每亩能节省5元钱。秸秆粉碎到地里,减少水分蒸发,少浇一两遍水,省工、省油。一笔是环保账。以前,玉米秸秆放在地里烧,呛得人受不了。现在秸秆成了“宝贝”,没人烧了,空气也清新多了。
赵佃相说:“秸秆还田后,就可以直接用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小麦,不用再犁地、耙地了。少了这两道工序,除省钱外,还避免了机械重复耕地造成的土地压实。另外,松土的‘功臣’——蚯蚓也躲过了一场劫难。以前,土地都是先犁后耙,杀伤无数蚯蚓,造成土壤板结,农作物不易吸收养分。”
近几年来,诸城不断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并重点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深松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施肥机等机械。今年全市有29万亩小麦实现了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使更多的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科技助耕、科学种田带来的实惠。
奶牛吃上“香饽饽”
在今年“三秋”生产扫尾阶段,辛兴镇的奶牛饲养基地却依然是一片繁忙景象。怀揣着收获喜悦的农民将一车车玉米秸秆运往这里,只要经过简单的粉碎和发酵,这些昔日的“废柴火”就可以摇身变成奶牛们非常喜爱的“香饽饽”。该奶牛饲养基地负责人介绍:“以前玉米秸秆都当草烧了。现在拉到这儿,一公斤还能卖1毛钱,每亩地能多收入100多块钱,农民何乐而不为呢。”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农场收购秸秆的消息一传出,周围10个村的农民都来送秸秆,运输距离从0.2公里到4公里,送秸秆的拖拉机排起了长龙。原来,农民打心眼里是不愿意焚烧秸秆的,只是由于找不到出路或着急进城打工,时间太少了,只好一把火焚烧了事。
对奶牛饲养基地来说,由于有了大量青贮饲料,减少了生产成本,养牛利润可提高40%左右。如果没有农民配合,农场主自己到地里雇人收秸秆,则养牛利润就少多了。由于秸秆有了用途,农民不再焚烧秸秆,农场可以用来赚钱,政府头疼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迎刃而解。这样,农民、农场和国家三方受益。
■ 短评
一直以来,秸秆禁烧都是采用行政命令,这种方式短时间能起到一定效果,但终究“禁”不住。诸城的实践证明,“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新技术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实现了让老百姓从烧变成不愿烧,到舍不得烧,这才是根治农户焚烧秸秆的良策。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具有“三增三省一保”的功效,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地力增强,省时、省工、省钱,保护生态环境。我市鼓励农民秸秆还田不仅鼓了粮袋子,富了钱袋子,又培肥了地力,何乐而不为?
诸城依托奶牛饲养基地,大搞玉米秸秆青贮工作,将以往不值钱的玉米秸秆摇身变为营养丰富的奶牛饲料,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三大堆”不反弹的多赢效果。可见,利用秸秆发展畜牧业,找对了秸秆综合利用的路子,实际就是找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突破口。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