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供电公司青年员工队伍的成才之道
□本网记者 巩向红
通 讯 员 王晓峰
近日,由市供电公司“志强创新工作室”青年员工李伦自行研发的《开关柜手车开关自动操作工具》科研成果,正式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5年,该公司共获得50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为加速青年员工成长,市供电公司科学制定培训规划,营造良好学习成长氛围,强化实践创新,激发了青年员工的工作、学习热情,促进了企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科学制定培训规划
只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基于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市供电公司从源头抓起,科学制定新入职员工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划,目前,《青年职业成长导航手册》共累计发放536本,青年员工人手一册。
李子国是该公司开发区供电所的新入职员工,副所长刘峰和他签订了“师带徒”协议。随后,李子国跟随师傅跑现场、学技术,先后参加了100余次农网改造任务,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突飞猛进。在去年国网公司组织的农电知识调考中,李子国获得个人第九名的成绩。“大学里学的很多东西与实际工作差距很大。要不是师傅手把手地教,我连下手的地方都找不着。”李子国毫不掩饰对单位、对师傅的感激之情。
公司实行“1+1”结对模式,青年员工将公司优秀专家人才作为参照对象,结成帮扶对子,相互纠正职业发展路线,找出自身弱势指标,提升自身岗位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目前,公司内共结成青年帮扶对子175对,拥有国家电网级青年优秀后备人才专家1人,省公司级青年优秀后备人才专家2人,地市级青年优秀专家人才5人,后备青年优秀专家人才3人。省级高级操作技能人才1人。
传承优良传统 培育良好学习氛围
“我建议针对产生异常数据的客户明细实施问题清查。”去年10月15日,抄表班“班组大讲堂”开讲,针对如何提升日均采集成功率这一问题,参加工作仅四年就担任班长的陈伟涛,提出的“金点子”博得阵阵掌声,这是供电公司推广“金种子”成才计划的缩影。
按照“金种子”成才计划,市供电公司实施班组大讲堂、道德讲堂、微讲堂“三堂”人才培养模式,以每位员工为核心,构建开放式“微环境”,向周围员工传播“微知识”和“微技能”,通过层层传递和放大,形成培训的“辐射效应”。培训多以班组为单位,力求时间短、内容集中,注重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消化。目前,班组大讲堂、道德讲堂、微讲堂共开展线上课堂117次,线下课堂68次,青年员工覆盖率达到100%,其中跨专业培训的占37%,员工的参培率从去年的人均4.3次,提高到现在的8.7次,大大提高了青年员工业务技能水平。
“从刚进班组时的迷茫,到现在业务熟练、能承担各种工作,得益于班组浓厚的学习氛围。”配电运维班青年员工冯恩刚说,“这么快进入状态是我刚入职时不能想象的。我的目标是传承班组传统,做一个配网运维专业的行家里手。”
注重创新实践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办公区里另一间屋子同样引人注意。这里是试验培训室,同样大小的一间屋子被分成了实操区、维修区、试验区。不同的区域里摆放着线路保护模拟培训平台、线路保护测控屏等大大小小的设备。这些设备是员工们“上战场”前的演练平台,也是平日解决技术问题的试验园地。虽说班里的员工大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也都是科班出身,但是没有反复的操作和实践,很容易在“真枪实弹”的作业现场出现安全问题。“之所以建设这个试验培训室,就是希望员工能理论结合实际,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些设备都是在二次检修、安装调试中经常打交道的设备,现在我们把它们搬到了实验室里,希望大家可以在这里讨论解决技术问题,保证现场作业的安全性。”班长兼创新工作室主要成员邴光说道。
公司还注重在重大工程、关键项目中为专业技术骨干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一批技术过硬、群众公认、业绩突出的年轻员工很快成长起来,并发挥了带头作用。该公司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就是要树立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的良好导向,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