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市畜牧业发展工作综述
记者 孔繁亮
十二五期间,我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畜牧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品牌创建为引领,以园区化建设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坚持科技支撑,强化依法治牧,推进畜牧业更高层次转型升级新发展,全市畜牧业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按照区域布局合理、规模经营适度、标准生产规范的要求,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建设。2011年以来,全市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0余处,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00余处,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00余处,全市生猪、肉禽、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0%、98%、90%。大力开展“部、省、市”畜禽标准化示范场三级联创,示范引领畜禽标准化生产全市累计建成标准化示范场42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18个,潍坊市级24个。
品牌化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以来以“三品一标”认证为基础,大力培育畜牧业品牌,依靠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促进品牌化建设。目前,全市已通过“三品一标”品牌认证企业47家,全市无公害畜产品年产量25万吨,占全市肉蛋奶总产量的62%;其中共有16家生猪生产企业获得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占全市无公害认证数量的37%,认证产地规模125万头,认证产品数量9.5万吨。
产业化体系逐步完善。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纵深发展,初步形成了三大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体系,以得利斯、华宝等生猪龙头企业为带动的生猪产业体系,产业链年产值30亿元;以诸城外贸、万年、和生等肉禽龙头企业为带动的肉禽产业体系,年实现产值25亿元;以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引领的毛皮动物产业体系,年可实现产业收入15亿元。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快速成长期,已培育畜牧业家庭农场133家,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71个、畜牧业专业大户6000余个,壮大畜牧龙头企业49家。
生态化发展成效初显。加快推进以“农牧结合、资源循环”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高效生态循环体系建设。出台《沼气生态工程奖励办法》,引导广大养殖户积极应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利用。截至目前已建成生态循环养殖基地60家,占地面积2000余亩。
同时,积极推行第三方粪污治理模式,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粪污治理新思路,加快市场化治理畜禽粪污步伐,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有机肥生产企业3家,年利用畜禽粪污40万吨,年生产有机肥20万吨。
安全化管控明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完善了社区、村两支防疫队伍,完善了冷链设施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坚持做到了免疫密度、畜禽标识佩戴率、免疫证发放率三个100%。全面提高动物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在养殖、屠宰环节重点实施监管工作“痕迹化”管理模式,实现了规模养殖场(小区)产地检疫申报率达100%,定点屠宰场(点)屠宰检疫率达100%。制定出台了《诸城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办法》,全面展开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
科技化支撑持续增强。积极推广应用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依托农技推广与改革项目的实施,加快生猪健康养殖与高效繁育技术、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肉鸡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推广。截至目前,全市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85%,肉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肉禽养殖自动化程度达到90%以上,秸秆青贮机械化率达到100%。累计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2个,示范畜禽规模达到500万头(只);培育科技示范户120户,示范带动周边养殖场(户)3000余户;累计进场入户5000多次;提高了科技兴牧、科技助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