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当地电视台的节目称,这个春节10天时间里,估计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在日本花了近60亿元人民币用于购物,从保温杯到名牌包,不少商场货架上被扫荡一空。(新闻晨报,2月27日)
中国游客千里迢迢去日本,专心的不仅有美景,还有日用商品,很直接的因素其实就是六个字:自以为买得值。这个买得值,当然来于两种可能,一是价格相对国内或周边地区,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二是商品的品质,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或者说是,商品在售后的的消费权利保障,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体现。
中国游客的钞票,大把大把地甩去了日本,这显然很是刺激另一部分中国人的神经。近年来日本和中国的关系,不用说大家都懂的,但还是有人把人民币拿去拉动日本的GDP,这当然多少有点令人郁闷。不过在此之余,或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给不少国产商品一些提醒。
首先从中国游客,从日本大包小包扛回来的商品来看,几乎全部都是“牌子货”;这里所说的“牌子”,就不只是有个名称或商标,而是立足市场、在整个国际上都有很强的知名度和品牌识别力。其次可以看到的是,中国游客现在出国购物,大部分都已脱离盲目阶段,而是在于对商品的综合性价比的判断和把握上;换句话说,也是因为国内的某些商品,不能满足国内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给了日本商品的市场空间。
赚钱当然是所有商品之所以存在的终极目的,然而究竟该如何赚钱,或者说一件商品的价格中、究竟该有多大的比例可以成为赚钱的利润,这也是日本商品赢取中国游客青睐之后,继而为中国商品制造者,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国际市场的互融互通,目前来看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就技术层面、货币兑换或交易完结等多个环节来看,全球商贸一体化正在成为现实。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商品制造者不但要瞄准国际消费市场,如何巩固、培育源自本土的潜在消费能力,恐怕已经显得同等重要。
中国游客在日本花费60个亿,光从消费的绝对数字来看当然不是一个小数,这样的数目也当然可以令国内商家眼红。但是,今年消费了60亿元,并不等于以后还有一年又一年的每年60个亿;这关键就得看,中国的商品生产者,能否不断升级,从单纯的制造者,到产品的设计者,或继续成为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创新者! (文/华龙渝西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