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关切 立行立改
本网讯 (杨晓林 王贤刚)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公安局按照边学边查边改的要求,针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结合全市公安工作和队伍实际,从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从关系民生的问题抓起,着力打通服务和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推动了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提升。
坚持开门评警,建立问题数据征集机制,拓宽群众诉求渠道。针对“意见建议来源少、自身问题认识不深”等问题,该局建立问题数据征集机制,多渠道听取各界意见,在找对找准问题上下功夫。一是畅通民生警务平台收集意见。通过民生警务平台,全面收集包括互联网民生警务网站、公安网民生警务管理系统、12345市长热线、12341民生热线、局长信箱、信访投诉、上级交办、微博微信等26个渠道反映的民生诉求,推送到各警种单位解决落实。今年以来,共受理群众各类诉求488件,回访群众3.5万余人次,回访群众满意度达98.76%。二是落实警务回访措施听取意见。全面落实“三级回访、双向整改、民本服务、全程监督”四位一体警务回访机制,明确“刑事行政案件办理、110接处警和户籍、交通、出入境业务办理”等四大类回访内容,实行“短信全面访、民警重点访、督察抽查访”三级回访制度。将征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实行“项目化”管理,建立限时整改反馈机制。今年以来,通过警务回访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272条,已全部整改到位。三是发放征求意见信征集意见。向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市直机关、各镇(街)党委政府寄发征求意见函150余份;先后召开民警代表、机关离退休干部座谈会,共有320余人填写意见建议表;通过“大走访”活动、警民恳谈活动,广泛听取各方面对市局“四风”问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改进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为找准问题、改进工作提供了依据。 坚持民意引领,创新社区警务管理模式,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针对群众反映“接处警不及时、见警率低”等问题,该局下沉警力到一线,打造精品社区警务室,积极推进“社区六进”,把警力投放社区、摆在街面,最大限度地将服务延伸到社会的“末梢神经”。一是科学布点,235个警务室遍布乡村。依托社区服务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社区警务室,每个警务室服务半径2公里,涵盖5个村庄、1500户左右,确保了管理服务适中、便捷。实行“一区一警两辅”警力配备模式,共配备农村社区民警208名、警务辅助力量416名,一沉到底把警力推到社区、面向群众,确保了警务室门常开、警常见、群众有事及时办,赢得了群众广泛好评。二是强力推进“社区六进”,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依托社区警务室,积极推动车管、消防、危管、外管、网管、物管“社区六进”工作,全面提升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实效,有效增强了服务群众能力。去年以来,共办理“五小车辆”挂牌1.9万辆次,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630余场次。社区民警解答群众上门咨询3560余次。三是强化街面巡逻防控,将社区警务室建成维稳前哨。将警力沉到社区,摆在街面,民警在动态巡逻中随时随地接受群众报警求助。完善动态接处警机制,开展了“警灯闪烁”、“打击两抢一盗”专项行动,全员接处警、全警大巡逻,社区民警就近处置一般警情,民警到现场时间缩短3-5分钟,动态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显著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健全“人性化”执法服务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针对群众反映的“执法不规范、服务态度不好”等问题,该局强化“以人为本”、“理性、平和、规范、文明”的执法理念,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执法和服务的重要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其民意导向作用。一是更新理念,转变思想,打牢感情基础。通过编印《案例汇编》、编发每周警鉴短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组织“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大讨论等措施,教育民警在执法和管理过程中,尽量选择法律允许、群众接受,充满人情味、注重社会效益的执法方式,既化解当前矛盾,又不滋生新的问题。二是健全制度,完善规范,打牢操作基础。该局逐步形成了以人性化执法《指导意见》为统领、以《操作手册》为指导、以五个执行《规定》为规范的一整套操作规程。三是强化整改,立查立纠,打牢发展基础。重点对群众报警求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对待群众冷硬横推、耍特权,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干扰执法办案,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问题,下猛药、出重拳,进行集中专项整治,切实增强群众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