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庭
在以微博、论坛、社区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引人关注的“坏消息”比较多,网友也更乐意发表负面评论,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为“坏消息综合征”。著名市场调查公司美国尼尔森曾发布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用户习惯报告,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约为62%,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
“坏消息综合征”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也非中国网民独有。基于人性使然的“坏消息综合征”并不一定是坏事情,有时正因为人们对“坏消息”格外敏感和关注,才能够汇聚起舆论力量,找到化解“坏消息”的方法。
“坏消息综合征”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社会不完美”的一种心理反应。转型期中国,“不完美”客观存在,一些社会痼疾积重难返,一些矛盾冲突久治不绝。人们之所以关注“坏消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感同身受”,之所以习惯发表“负面评论”,是因为情绪宣泄的需要。
“坏消息综合征”也具有强烈的个体差异性。具有独立思考意识、辩证分析能力、逻辑思辨智慧的人,对“坏消息”能够进行客观看待,“坏消息”不一定那么“坏”;相反,那些没有主见、不善分析、盲目从众的人往往都是“坏消息”的拥趸,即使有的“坏消息”被证明是“假消息”仍不改初衷。
“坏消息综合征”很容易被利用,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以“坏消息”遮掩“真相”。一些偏听偏信的网友出于对“坏消息”的认同更容易选择相信。比如,“某记者因调查地沟油疑似被报复遇刺身亡”的微博时不时就会出来一次,尽管此事压根儿与地沟油、报复无任何关系,但很多网友就是愿意相信,即使有人公布真相,反会被骂。
“坏消息综合征”无所谓好与坏,但要谨防被利用而导致真相迷失。
(原载《南方日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