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 黄碧梅 林丽鹂 林琳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与此同时,也廓清了关于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误区。其中,对于城镇化的一些精彩表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城镇化建设不能拔苗助长
会议表述: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现任国际金融论坛理事长的戴相龙曾当过5年的天津市市长,对于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实际工作经验。
“有的地方把农民的耕地集中起来,把农民赶到楼上,但是农民下了楼还得去种地,这就不叫城镇化建设了,而是典型的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戴相龙12月14日在国际金融论坛2013十周年年会上表示。
这个表述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管清友非常振奋。“这非常重要,否定了之前大拆大建、人为造城的思路。”他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一定要避免造城运动,防止城市低水平扩张。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理念。
“城镇化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就是农民进城成为市民,要提高素质,日子比原来过得更好,而不是起来更多的房子,把更多的人挤到城市。”戴相龙认为,没有产业不可能有城镇化建设,只有农民离开了农村,融入城镇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才会自然而然,也就是顺势而为。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表示,从历史发展来看,先有市后有城,城市在发展初期都是由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找个地方建空城,没有任何产业,光把人聚集在这里,一时可以,但长远来看没有形成城市本身内在的良性循环。”
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会议表述: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盘活存量在实际执行中面临不少阻力。“使用存量土地涉及拆迁、补偿,代价高,难度高,牵涉很多社会问题;增量土地好规划、好使用、成本低,所以地方政府更热衷于增量土地的开发。”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说,要想把住建设用地的闸门,就要真正有效地管住增量,制定更严格的程序、指标,才能逼迫地方政府优化、整合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利用效率。
在张立群看来,只有从根本上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遏制住政府大规模城市扩张的冲动。“城镇化不是意味着某个城市自身膨胀得多快、多大,而是意味着城市之间关系的完善,大、中、小城市各有定位、功能互补,形成系统完善的城市群。”
戴相龙刚从央行行长转任天津市市长时,对于城镇化建设,是从规划、定位抓起的。“城镇化建设第一条要义就是定位,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各有什么禀赋,有什么产业,定位得好一路顺风,定位不好造成浪费。”他说。
城镇化建设也要有“自知之明”,不是每个城镇都能成长为巨人。张立群表示,城镇化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更重要的是内涵,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要打通。
“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资源禀赋,形成有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从而增强中小型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实现就近的城镇化。”严金明说。
划定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
会议表述: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表示,有的官员、城市习惯于用工业来主导城镇化,但是雾霾和土地财政已经让旧的城镇化道路走到了尽头。
“自然环境一旦被改变再恢复就很难了,城镇化发展不能为了现任政府或是某任政府的政绩,而是要考虑子孙后代,是千年大计。”张立群说。
一方面要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一方面农民进城需要就业。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把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这是未来城镇化发展主要目标。”吴必虎说,“过去从上到下我们不习惯怎么用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推动力促进城镇化,大家习惯于盖工厂。用商业、旅游业、创意产业推动城镇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会议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往的工作规划大多是物质规划、技术规划,‘乡愁’一词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这是很少见的。”严金明表示,城市建设有一个原则是因势利导,但是一些城市建设中并非如此,比如有的遇到山推平了,有的把弯曲的河流改成直的。因此好多城市千篇一律,实际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自然。
“这些年我们身边多少村落不见了?有多少亲朋好友分散到不同的城镇里头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宗族关系都不见了,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城镇化吗?”管清友对这句话颇有感触。
张立群指出,我们正处在社会形态发生改变、城乡布局正在调整的时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部分村庄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着村庄要彻底消失。
张立群说,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特别是要保护一些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村庄,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中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
对于这句诗意的描述背后,高国力则认为,是对城市内部空间合理科学布局的形象化描述。“如果建设用地都用于工业,而用于生态、居住的土地没有合理划分和使用,就会造成城市空间结构失调,土地利用失衡。”
高国力提醒说,现在中小城市处于快速增长期,人口会进一步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会进一步增长,尤其要关注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规划与实施,才能让乡愁留住。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