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一体化 产业发展现代化 农民生活市民化 要素配置科学化
隆冬时节,走进我市辛兴镇辛兴社区,映入眼帘的不仅有宽敞的柏油路、错落有致的沿河景观带、健全的公共服务机构和文体娱乐场所,还有一排排整齐的车间、一个个特色产业园、一幢幢崭新的居民楼……随着我市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圆了自己的“城市梦”。
去年以来,我市以“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产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全域统筹、城乡融合、四化同步、五位一体,积极探索以社区化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之路,全面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98%。
突出特色,城乡规划一体化。健全规划体系,把市域作为整体统筹谋划,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修编,编制产业发展、生态景观等16项专项规划,中心城区和镇街驻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完善城镇布局,全力构建“1313”新型城镇化体系,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3个城市副中心为支撑、10个重点镇为节点、30个生态小镇为突破、其他农村社区为补充的梯次发展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稳步推进10个重点片区开发,加快经济开发区转型、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规划建设,打造创新创业新城和生态宜居新城。提升重点镇节点功能,发挥10个重点镇承接城区带动社区的作用,着力打造工业主导型、商贸服务型、现代农业型、文化旅游型特色强镇,建成省级特色产业镇3个、潍坊市级7个。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选择30个基础较好的社区,加大政策支持和科学投入力度,培育功能完备、产业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生态小镇。我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产城融合,产业发展现代化。统筹全域发展,加快构建“三区两带多园”发展新格局,重点突破中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部生态经济发展区,规划建设对接青岛产业带和潍河生态产业带,整体提升全域布局、城乡联动的特色产业园区,促进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发展良性互动。推动产城一体,统筹推进园区与镇区、社区联动协调发展。全市各类园区吸纳过亿元项目300多个,财政收入过亿元镇街5个,培育起特色产业社区138个,15万农民在家门口转变为产业工人。以服务业多业态扩张助推城镇化,着重打造汽配、冷链、钢材、商贸、农产品5大物流基地,建设10个现代物流项目、30个文化旅游项目、3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荣获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以农业品牌化经营提升城镇化,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7家,依法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595家,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家庭农场536家,流转土地41.5万亩。省级以上农业品牌53个。
提升功能,农民生活市民化。推进基础设施联网,累计完成城镇建设投资74亿元。全市总体路网密度14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和水质合格率100%,铺设燃气管道650多公里,供热面积630万平方米。积极争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65%以上,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合、新城合覆盖率100%,新建改扩建标准化中小学169所、社区幼儿园164所,社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更加完善,荣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深化生态文明创建,积极推进“三八六”环保行动,争创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空气质量良好率保持95%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6.6%。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密州森林公园荣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改革创新,要素配置科学化。深化综合配套改革,项目化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实施30个城镇化建设年度改革项目,争创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321个经济联合社产权改制,扎实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深化扩权强镇,下放149项市级审批管理权限,取消41项行政审批事项,调整64项审批事项为服务事项。强化创新驱动,加大招院引所、招才引智力度,拥有潍坊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05家,产学研联合企业356家,院士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实施“5121”人才计划,新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67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泰山学者各1人。优化资源配置。实施零增地技改战略,挖潜存量土地1667亩。实施“15345”金融创新工程,金融保险机构发展到56家,上市企业6家。实施招大商、大招商,引进大项目145个,集聚优势资源推动新型城镇化。(记者王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