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老党员孙福祥的故事
本报记者 巩向红
见到孙福祥老人,是在他的家里。小院里种着不少花,收拾得很干净,屋子里摆设很简单。老人有点耳背,但气色很好,言语间思维清晰。穿的衬衣看得出有点陈旧,但胸襟上别着的那枚党徽却是锃亮。
“想共产党不?”“想。”
“我是1946年7月入的党,就在当时十里堡四村生产队的场上入的。朝仪(音)同志开始问我,想共产党不?我说想。她又问我,想找它不?我说想啊,但不好找。当时不敢明说,后来她让我填了一个表,告诉我说:现在你就是共产党员了,要多为党做点工作。”老人的语速很慢,话语中还夹着一些气管或者是喉咙的杂音,像是纸被撕出了毛边。时间忽然慢了下来,带上了些陈旧的味道。
老人口中的“朝仪”是位女同志,从外地来到诸城工作了几年,斗过地主,发展过党员。后来调到上海工作,逐渐与孙福祥失去了联系。
县志记载,1945年9月5日至9月8日,山东八路军第二路军歼灭伪军张步云部4000余人,解放了位于胶济铁路东段的交通要塞--诸城。
八路军一来,孙福祥家也分到了五亩地,翻身成了新民兵。也是这一年,他和两个同伴在庄稼地里捡到了三把枪,枪应该是伪军逃窜时落下的。三个人对如何处理这三把枪有两种意见:孙福祥想把枪交给八路军,另外两个人想给还乡团换钱花。
孙福祥劝不动,转头就报告了朝仪,然后工作队带着几个民兵上门收了枪。一心想为党多做工作的孙福祥很快被评上了“民兵模范”,不久又当上了民兵队长。
在青岛做地下党
“1947年,领导找到我,想让我去青岛做地下党工作。”老人的微笑起来,目光中有些回忆:“那个时候不想去啊,庄户孩子,也不识字,不好找工作。但不是要多为党做点工作么?那就去吧。”当时交通不便,老人抛下媳妇和两个孩子,三天才辗转到青岛。
人生地不熟的孙福祥干过不少活--鞋匠、菜贩、看大门的,最后,被推荐到当时青岛财政局第三科一位科长家当厨子。
孙福祥手脚勤快,慢慢和主户家混熟了。开始了他的搜集情报和对国民党干部的劝说。
孙福祥用他的大白话说着共产党的一些政策,将厌恶内战的方科长对共产党的陌生和对抗情绪抹除,对共产党产生了好感。一次,孙福祥到大窑沟送情报,不慎被捕,敌人没搜出什么,却不愿放人,还是方科长赶往把他保了出来。据说方科长的叔叔,是国民党某军的司令
浓缩一生的“百宝囊”
1949年5月,解放青岛的战争打响,方科长奉命撤离。孙福祥想策动方科长投诚:“留下吧,我给你作证。”方科长最终没有留下,但孙福祥的工作依旧起了作用--战争中,方科长未参与任何迫害共产党的活动。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孙福祥回到家乡,先后做过武装队长、十里堡党支部书记,1990年,他在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孙福祥给记者看了他的百宝囊----一个红布袋子,里面有一摞红色的证件:农村干部退休证,支部书记退休证……这些证件上面记录着他入党的时间、退休的时间,浓缩着老人一生。
“要尽量多为党做点事儿”这是老人常说的一句话,为了这句话老人在解放战争中吃过苦,在文革中受过罪,几十年风风雨雨红心不改,一如他胸前那闪亮的党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