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目睹者众,即使获救者不再现身,也应该无损于“见义勇为”的认定,这是可以告慰英雄的。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忍不住呼吁两位获救者,能站出来感谢救命之恩,给冒险救人的英雄、给悲恸的失踪者家属,一个“交代”。
之所以呼吁一个简单的“交代”,无关金钱,无关责任,其实是呼吁社会的良知,呼吁人性深处的道德。“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并不只是狭隘的利益交换,而是让一个未完成的事件有稳定的另一极,是让社会道德体系因为有所“着落”而保持恒定。正因此,即便是法治社会,传统的公序良俗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力量。
公众之所以热切呼吁一个“交代”,也源于道德滑坡的现实焦虑。日常生活中,已经多见这样的例子:扶起跌倒的老人反被讹上,公交车上让座反遭辱骂,捡到巨款物归原主反遭怀疑。在这样的例子中,爱的付出没有回应,礼尚往来的古君子之风式微,维系道德体系稳定的两极失去平衡。
类似的道德焦虑,在不久前花季少女送孕妇回家反遭残杀的事件中也被放大。这一案例,给公众所带来的最大伤害,不仅是一个善良少女的死,更是善行与恶果之间的极端对立的“交代”带来的对“善”的犹疑:我们还能不能做好事?
或许,我们应该先学会宽恕:两个获救的当事人,也许是害怕承担责任,甚至也许还另有什么难言之隐。圆满的结果,当然是当事人勇敢地站出来。但我们还应该理解:社会中的人永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礼尚往来、互敬互让的君子国本来只是镜花缘式的理想。
宽恕和理解,是有用的。它们其实能让我们更坚强,能让我们的道德更纯粹。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对让座受辱、扶人被讹的困境,有付之一笑的气度和不改其行的执著。这样,我们才有陈进仁面对大风大浪毅然跳海的决绝。无论环境如何,我们应该义无反顾,选择坚持和相信。正是无数类似陈进仁这样摇曳的微光,才让我们感受到了正能量。(刘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