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新闻 > 诸城 > 别有“艺”思的蔡家沟乡村试验

别有“艺”思的蔡家沟乡村试验

2024-04-16 14:36:03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见习记者 陈楠
 
  别有“艺”思的蔡家沟乡村试验


  蔡家沟乡村艺术试验场的巨幅照片墙,村民的笑脸“热辣滚烫”。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陈楠 摄

  别有“艺”思的蔡家沟乡村试验

 

  在蔡家沟的画室内,村民臧运贞正专心创作“瓦片画”。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陈楠 摄

  一场因艺术而起、扎根本土、切实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试验正在蔡家沟村开展。

  “来看看我的新鲜蔬菜!”“给我一个龙图案的剪纸。”……4月13日,山东省诸城市南湖常山社区蔡家沟村中心大街两侧摆满了摊位,剪纸、糖画等手工艺品及非遗展品,古董、文玩等“奇珍异宝”,新鲜水果、野菜等农产品吸引游客争相采购。这是首届蔡家沟乡村文化节、第三次文化大集的活动现场。从今年3月30日起,每周六都是蔡家沟的“文化大集日”。

  很难想象,现在如此热闹的蔡家沟村,曾是典型的“三无村”,无集体资产、无经济来源、无年轻劳动力,环境萧条,屋舍旧败,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地和打工。

  如今当人们漫步蔡家沟村,随处可见缠绕着彩绳的立木,象征着村里的老年人“老而不朽”、村里的产业丰富多彩。在当地政府、驻村艺术家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场因艺术而起、扎根本土、切实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试验正在开展。

  昔日常山脚下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何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村?相比于常规的艺术乡建,蔡家沟村能提供哪些独特的发展经验?乍暖还寒时节,记者实地走访蔡家沟村,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无”村怎么进行艺术乡建?

  任何人走进蔡家沟村,都会立马被村口的巨幅照片墙吸引,上面满是村民“热辣滚烫”的笑容,若是将视线越过“相框”,就能眺到一片洁白小楼。“以前那里是小树林,天气不好的时候还挺阴森。”一位村民热心解释道,“现在成了游客驿站,周边还有直播基地,诸城各地村民都可以来这里宣传农产品。”

  照片墙旁边是村里另一个标志性建筑——2019年落成的美术馆,占地约800平方米,艺术家和村民的画作集中展示于此,线条质朴、色彩鲜明,处处彰显乡村意趣。门口一角还放置着各类文创产品,包括印着农民画的抱枕、编织手袋和扎染服饰等。

  蔡家沟村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蔡家沟艺术试验场,艺术家张破是试验场的发起人。据他回忆,自己刚来时,村子十分荒废,老房子无人居住,墙体开裂,路边随处可见草堆和粪堆,甚至还在一个大垃圾坑里挖出了60年前的酒瓶。但荒废也意味着纯天然、有改造潜力,村庄镶嵌在两个水库之中,岭上苍松茂密,山绕清溪水绕村,处处民居藏野色。

  “这个村离城市这么近,还保留着这种自然面貌,简直就是一块被埋在土里的宝贝,只要稍加整理就会呈现出生命力。”张破说,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蔡家沟村的美感更甚于布局规整的村落。

  张破曾在北京和潍坊运营艺术工作室,受诸城市政府相邀,2017年陆续考察了常山的18个村落。除了璞玉般的自然条件,张破还注意到蔡家沟村的村民性格直率淳朴,综合考虑后,他选择了这里作为试验场。

  时任蔡家沟村党支部书记丁金坡告诉记者,在艺术家进村前,蔡家沟村并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恰逢当时政府提倡用文化来振兴乡村,而艺术家也正想用文化来改造村庄,双方一拍即合,才有了后面“平地起高楼”式的村庄发展历程。

  2017年12月,张破正式驻村。过了一个月,艺术家王涛和李飞一家也来了。随后,诗人于贞志,画家周军毅、王铁良等人也纷纷入驻。整个冬天,艺术家们为了了解村庄,经常去村民家里串门。他们向政府提议,艺术是村庄改造的主线,但当务之急是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

  在诸城市政府财政支持和当地企业的资助下,蔡家沟村的改造正式开始。首先是把路修好,以前村路表面被厚土覆盖,雨天十分泥泞;其次,将所有生活废水都分类汇入管道,厕所废水直通日处理量100吨的污水处理站;同时,在当地供电部门的支持下全面整改村内老旧电表电线、低矮电线等,将裸露在外的电线进行入地处理;推行“厕所革命”,全村都用上了抽水马桶;交叉栽植苗木和花卉,用艺术装置、指示牌等装饰村庄环境。

  “改变太大了!村里很干净,看着周围环境自己心情也好了!”村民张则英告诉记者。

  基础设施改善后,艺术家们发起了“彩虹计划”来改善村庄外观,周军毅和王铁良画墙画,张破设计景观,王涛摄影,李飞指导村民给墙面涂色,带领村庄走向艺术化。

  艺术家们早就做好了投身艺术乡建的精神准备,销售个人作品等获取的收入和当地政府定量补贴的水电费、生活费,也让艺术家群体有了长期驻村的物质基础。但“外人”进村,村民们既好奇,又有提防之心。怎么让村民和艺术家配合融洽,成为了一个难题。

  第一个解题思路是“沟通”。蔡家沟村妇女主任陈永红说,当时有一些村民不放心,特意来打听艺术家的来历,她都耐心解释。艺术家平时除了教画画,也会和村民唠嗑,现在当记者问起村民对艺术家的印象,最常听到的词就是“还可以!”。

  第二个解题思路是“换位思考”。“有些事情可能是互相看不惯。”张破说,当时种下百余株花卉来改善村庄绿化,有些被村民拿走,经村干部调解才化解了矛盾。“后面我们凡事都和农民商量,换位思考,比如尽量满足他们对墙画颜色、图像的要求。”张破感慨,现在就算栽几百株花卉,也不会变少,村风改变了。

  第三个解题思路是“带领融入”。让村民和艺术家一起画画,无疑是最有效的“破冰”之法。李飞说,涂墙的时候,她如果忙不过来,村民就会主动来调色,他们一开始拿着板刷描门窗框,之后就拿着画笔描边,再后来就在石头上画只鸟、画朵花,自然而然进入了创作状态。

  画画如何改变村民?

  干净的石板路、斑斓的村居墙、浪漫的小花园……蔡家沟村的变化,身处其中的村民最为清楚,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在融入村民的过程中,张破注意到他们能够通过绘画来描摹身边的人事物,透露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便提出让村民正式学习绘画,由艺术家免费辅导。

  2019年,村里安排了一个用于辅导和创作的画室,但实际上,让村民集中起来,静下心接受绘画辅导却并不容易。

  谁来画画?陈永红不仅挨家挨户动员,还直接报名成为了学员。“主要找闲着的人,第一批组织了20多个人来画画,年龄都在60岁以上。”她发现,如果说“试一试,学不会就回家”,大部分村民还是挺有兴趣的。起初,大家都是半天劳动、半天画画,到后面就全天画画,参与度越来越高。

  怎么学画?“刚来时,大家拿起笔就晃,我说别把颜色涂到到纸外面去就行。”张破结合已有经验,为村民量身定制出“7天绘画教学法”,不讲理论只讲核心技法,先让大家随心所欲地画,再以画识人、因材施教。村民祝术芬说,她自己第一次画的是茶壶,现在画风景比较多。

  渐渐地,一批又一批村民走进画室,开始“上学”,除了节假日和轮休,平日里8点到11点半、13点半到17点都来画画,迟到或临时不来都要请假。画画的村民从55岁到78岁不等,他们很珍惜作画时间,大都戴着眼镜,画室温馨而静谧。

  “农民就画农民的画。”当被问起喜欢画哪种画时,第二批学员孙秀香脱口而出。她说,画画给她带来了强烈的幸福感,“孙子讲:‘没想到奶奶你这个年龄了还能画画啊’,我听了心里可高兴!”

  邱玉香今年65岁,主要在瓦片上作画,这些瓦片大都来自村里的各处残垣。“不好画,要画很多遍才能上色,但画完后你就看不出来这下面的洞啦。”她一边抚摸着瓦片上的时光印记——无数密密麻麻的小孔,一边向记者介绍,语气近乎童真,神态骄傲。

  为了让村民安心画画,南湖批准村里从集体收入中拿出现金补贴,每人每天30元,还给画室配备桌椅、安装空调等。提起这份“工资”,大家都很高兴,“能买好大一袋馒头哩!”郑焕玉说。他是画室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之一——上过初中。当记者问起村民的名字,77岁的郑焕玉笔走龙蛇,迅速准确地将名字写在纸上。“我给你写,俺们都是同学嘞!”

  59岁的臧小丽耳朵失聪,也被陈永红劝着成为了首批学员。或许因为听不见,也或许因为性格单纯,她对于画画的理解和模仿能力极好。

  在一次家访中,艺术家刚进屋落座,内间里臧小丽的儿子就踹上了门,摆出不欢迎的架势。丈夫崔金海说,这些年因为妻子没有劳动能力,他要打几份工才能维持生计,眼下儿子毕业后不找工作,整天打游戏,让他精神也有些崩溃。

  学习绘画一年后,张破让每个学员给家人创作一幅画,臧小丽画了“农夫在田间劳作,妻子送饭”的场景,想送给丈夫作生日礼物。张破和她一起送画时,崔金海感动落泪,儿子虽然不肯一起吃饭,但不再踹门。之后臧小丽给儿子也画了一幅画,画面中是游子拖着行李远去的背影。“她儿子看过画后就去找工作了,前几天崔金海说帮孩子买了房,准备结婚娶媳妇。”张破说,艺术改变了臧小丽,也间接改变了她的孩子。

  “俺之前都是拿锄头,不会拿笔,很恼火。”臧运贞的话是很多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如今,在他们的画笔下,林路青苔凄秀、弯弯延延;石墙饱经风霜、矮矮黄黄;荷塘碧叶携露、水面粼粼……无人问津的角落里野花盛开,错落有致的院墙上彩绘铺洒。与艺术家们朝夕相对,村民进一步感受到了村庄之美,他们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勾勒起心中的图景,找到了自我发展、自我认同的道路。

  2021年年底,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诸城分会成立,蔡家沟村很多画画的农民都成为了会员,完成了从普通农民到农民画家的身份转换。“有时候协会还带我们开会,去潍坊和青岛看展嘞!”孙秀香说。

  复旦大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农民画考察》一书认为,农民画与农民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疏离化、空心化是当前农村面临的难题,而画画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契机,不仅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协作,还能解决他们“放下锄头后,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再生活”的问题。

  “根据我的观察,一个人不管有多大年龄,内心美是不变的,可能会被生活扭曲、掩埋,但一旦有条件,心里的花就会绽放。每个人都是这样,包括来学画的那些老太太,她们那朵花直到现在才开。”张破说。

  各方主体怎么从合作中受益?

  倘若没有成立合作社,蔡家沟的发展或许就是一个常规的艺术乡建故事。

  2017年,南湖党委先行先试,做出了整体开发常山、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重要决策,在规划范围内的蔡家沟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通过南湖党委大力吸引工商资本下乡,苹果乐园田园综合体项目落户蔡家沟村周边,蔡家沟村党支部看准时机,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三方联动,领办了土地股份合作社。

  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800元/亩,还能到园区打工,获得“保底分红+工资”的双份收入。以前靠天吃饭的山岭薄地,变成了旱涝保收、参与分红的“股份田”,村民年收入从几千元提高到了2万多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20多万元。

  “如果说土地流转是我们的第一次转型,那现在就是我们的第二次转型。”诸城市南湖党委副书记李子国说。经过改造,蔡家沟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内涵,2022年,在诸城市《关于唱好“股份合作三步曲”,奋力开创新时代“诸城模式”新实践的意见(试行)》的指导下,富众乡村文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新的三方联动形成了。

  村集体以房产和公共设施、农户以宅基地折股作价、艺术家以资金入股合作社,分别占比38%、52%和10%。盈余按股分配,议事决策实行“一人一票”,充分体现公平。“合作社主要进行闲置房屋出租、艺术品销售、研学培训等经营活动。”李子国介绍,在党支部领办下的合作社,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如今的蔡家沟村,60岁以下的村民可以去苹果乐园打零工,等岁数大一点,就学画画、学手艺。郑焕玉以前在苹果乐园看守大门,孙秀香以前在苹果乐园清理沟渠,现在都投入到了画画的事业当中。有了完整的“工作链”以后,村民们都没闲着,日子越过越红火。

  土地合作社增加了土地收入,富众乡村文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又让闲置老宅再“生金”。当地政府以每年4000元左右的价格,十年为期与村民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等政府将房屋修缮好后,再以每年1-2万元的价格租赁给第三方。李子国说:“合作社提取收益的20%用作设施维护等,剩下的80%再按入股比例分红。”蔡家沟现有150多套房子,每套有3-4间房屋,目前已经改造了50多套,意味着有50多户村民获得了租金收入。去年下半年以来,村里又有10套房屋参与了“村房短住”计划,改造部分单间来用于接纳游客等,也带来了收益。

  这些被“唤醒”的农村老宅,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的稳定收入,还极大丰富了蔡家沟村的业态,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活力股”。它们已被建成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古琴馆等文化文创室12处,东坡酒馆、粗粮细作工坊、龙城有礼等经营门店13处。

  目前,富众乡村文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与诸城市粗中有细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经营蔡家沟健康粗粮销售中心,所得利润按比例分配;为永辉乡间等企业提供研学、培训场所及配套服务,收取服务费。

  画作售卖则是另一重收入。据了解,蔡家沟村村民已经有600余张绘画作品,除去部分训练品,能进入市场的有300余张,目前已经销售出200余张。村民画作的单价在100-1000元之间,收入暂时用于购买画材和发放生活补贴。

  张破介绍,未来如果消费者有购画需求,可以向合作社下订单,合作社再以画作成本价向画室下订单,收益按比例分红。比如一幅画赚了1000元,农民画家和合作社对半分,分别可以拿到500元,由于艺术家在前期提供了免费教学和画材,因此可以从合作社的500元里拿走70%,即350元。

  随着村民画技的成熟和作品销售体系的完善,蔡家沟农民画正从一种民间美术形式跻身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从群体性艺术转变为更具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经济消费品,既兼具乡土性和商业性,也符合艺术品与工业品的双重定位。李飞介绍:“现在我们对接了上海甚至国外那边的画廊,后期他们会做蔡家沟艺术作品的代理商。”

  2023年4月,“蔡家沟现象”艺术文献展在青岛市黄盒子美术馆2号展厅展出;2023年国庆,蔡家沟美术馆举行了“复兴与绽放”艺术成果展,吸引了近万名游客;近日,农民画作品再次被青岛西海岸美术家协会邀请交流展览。

  “以前种地一年最多赚几千块钱,现在有土地流转收入、房屋租赁收入、乐园打工收入、画画和卖画的收入、自家开店的人还有经营收入……这日子俺们以前哪想得到!”丁金坡感慨。

  艺术怎么撬动乡村产业发展?

  蔡家沟村常住村民有230人左右,60岁以上的就有140人。老龄化如此严重,怎么激发出产业发展的活力?

  “以艺术为中心去发展。”现任蔡家沟村网格长丁雨君给出了回答,她曾经在外打拼事业,2022年回乡开始参与家乡的建设。

  综合来看,相比于国内其他以绘画为主的“农民画村”,蔡家沟村更强调艺术的作用,而绘画只是艺术的一部分。在这个村庄,艺术就犹如投向湖面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

  艺术是支撑,成为了村庄发展的底色。陈永红说,虽然村里画画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不算特别高,但已经成为了一张名片,有一定的影响力,带动作用明显。截至目前,除了张破、李飞等多名艺术家长期驻村创作,还有十多名外国艺术家定期驻村交流,他们举办的画展、艺术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体验,仅去年,就有六万名游客走进了蔡家沟村。

  艺术也是支点,撬动了多元服务和产品的诞生。蔡家沟村将艺术创作融入环境打造、乡村旅游等各个领域,推出农民画、农民摄影等多种文化产品,正在形成综合性的艺术试验场形态。村里深度挖掘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建设了古琴馆,“到了周六日,周边的学生都来学古琴,有时候公益教学,有时候也收费。”丁雨君介绍。

  艺术还化作支流,渗透到不同领域。蔡家沟村计划培养30余名本土农民成为剪纸、黑陶等10余类非遗传承项目的守艺人、创意人。同时结合当地农民画,村子包装出“粗中有细”窝窝头等5大系列30余种带得走、用得上的旅游商品,探索艺术品和特色农产品展销,延长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链条。

  好景好产使人归,近几年,已经有二三十个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马军原先在外工作,现在回来销售自家做的大花馒头;马龙放弃了外地家电生意,重新改造祖宅后安居村里;“90后”梁云辉一边做生意,一边参与村委会工作;梁云生承包了村里的两个大水塘养鱼……

  “80后”张文祎原本在淄博做营销,前年回蔡家沟村开办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俗话说金山银山不如家乡的绿水青山,我回来后心里感觉很踏实。”她告诉记者,村里有政策优惠,年租金只要1万左右。当初她需要改造房间,但房东村民担心房子会不结实,很不乐意。通过合作社工作人员不断与村民沟通,村民才转忧为喜。“现在村民有时候还给我送蔬菜。”张文祎说,她在民宿门前摆了一些艺术家和村民的画作,帮忙宣传。

  “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多吸引外地游客,所以我们正在进一步美化村庄,打算把边边角角全部种花,包括向日葵、二月兰等,打造一些打卡点。”李子国说。

  如今,在诸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下河村引种“维纳斯黄金”苹果,建立新的产业和经营模式;草屋村成立了草屋初心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由社区集体和茶农入股,与茶企合作加工茶叶,提高茶叶附加值……而蔡家沟村正是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示范和缩影。

  归根到底,被赋予了众多责任和意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是新名词,但农民怎么变股东?合作怎么有效开展?怎么走出当地特色?回答这些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对于基础薄弱、没有太多历史积累的村庄来说,则更加困难。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蔡家沟村集体、艺术家和村民齐心,既画好纸上画,又改变村中景。如今,蔡家沟村被确定为国家3A级景区和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而艺术家群体已经融入成为新村民,为更多正在探索发展之路的普通村庄提供了经验。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认为,艺术乡建的目的是恢复乡村活力,不仅在经济的层面,还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层面。从这一角度看,蔡家沟村的艺术试验有了很多可取的尝试,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极大丰裕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村民的审美能力、传播了现代乡村发展观念,走出了一条“土地+”与“艺术+”有机融合的发展之路。

  临走时,张破给记者发来一张极为精细的思维导图,详细说明了如何进一步完善富众乡村文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物业管理、研学旅游、艺术文创产品和电商直播等方面的服务。民宿、直播等项目主要由返乡的年轻人来推动,农民画家则继续在画布上“耕耘”。“我们其实还有很多事做,比如我打算和村民一起创作大型绘画;比如家家户户种葫芦,然后做成文创产品……”话音许久才落,蔡家沟村的未来正无限延伸。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岳娜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