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明确一个定位: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诸城东部现代化产业新城为发展方向,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全面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融入青岛都市圈,努力实现高新产业、现代都市、时尚生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二”是实施两大工程:一是实施两河流域综合治理,做活“水”文章。依托栗行河、芦河独特生态资源,狠抓水生态治理,高标准规划建设沿河景观带和各类服务设施,加快建设能容纳3至5万人居住,集商业、餐饮、娱乐、文化于一体的产业新城。二是实施农村大环境综合整治,做好“绿”文章。将大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城镇品位和形象的抓手,推行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提升无害化处理率,确保达到100%;加快完善绿化体系,坚持见缝插绿、沿路造绿、沿河铺绿,提升绿化覆盖率,增强生态涵养功能。
“三”是强化三项支撑: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支撑,优化城镇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产业、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口分布,聘请名院名家修订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一方面,科学制定各类详规和控制性规划,重点突出路网、水网、电网、热力、气网、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科学制定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商务及综合服务五大功能区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发展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实现科学有序发展。二是强化融资平台支撑,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推进政府融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新机制,吸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战略投资者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年内力争吸引外部资金1亿元以上,为新型城镇化之路增添活力。三是强化精细化管理支撑,提升城镇发展内涵。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全面深化城镇管理网格化机制,扩大管理涵盖面,提高服务管理效能,切实提升城镇品质内涵。
“四”是推进四化同步:一是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增强载体功能。坚持以拓展发展空间、完善载体功能、提升品质内涵为重点,加快配套完善符合现代化产业新城方向的水电气热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面提高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秩序化水平。二是推进产业园区化,加快产城融合。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放在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完善提升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等四大工业功能区和商务及综合服务区,持续加大有效投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特色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赢。三是推进农村社区化,实现城乡一体。改造提升社区服务中心,加快建设聚集融合区,高标准配套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农民就地居住。修订完善社区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发展社区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四是推进园区生态化,保障持续发展。积极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加快传统产业技改转型,完善生态环保机制,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增强持续发展力。 (记者王金凤)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