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孟天宇
2023年的第三天,济南的大街小巷还留有跨年的余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三病区却是另一番景象:专业护师在走廊忙碌地来回小跑、主任医师一刻不停地巡视着各个病房、患者家属在隔离门外焦急地踱步、躺在病床上的危重症患者期望着重获健康……重症医学科,又名ICU,是医护人员共同守护的“生命之门”,是最为重要的生命防线区。
重症医学科ICU三病区,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于2022年12月12日临时筹建的“安全线”。如今,该病区设有20个床位,51名专业护师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特级护理,20位医生竭尽全力救治病人……他们,与死神争分夺秒,用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从医经验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
时间飞速流逝的ICU病区,24小时不间断治疗危重症患者
“床位准备好,抓紧把呼吸机拿过来,病人马上就来。”3日上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韩辉正指导医护人员接纳从肝病科转来的危重症患者。片刻后,病区大门被推开,患者被转移进病房内。“1、2、3,一起抬!”随着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病人被转移到病床上,此后便是连接呼吸机等繁琐流程,一切准备妥当时间已过去半小时。
“前期工作可以理解为‘评估’,只是第一轮操作。我们要观察病人反应,再做出精细调整。”韩辉介绍,临时筹建于去年12月12日的ICU三病区,主要用来抢救处于危重症状态的患者。小到喂药、擦身、基础治疗,大到气管切开、血滤、使用ECMO技术(体外膜氧合器,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ICU病区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防线区。
韩辉介绍,由于危重症病人免疫力较低,为降低感染风险,家属暂时无法进入该病区。同时,为了便于配合呼吸机,病患多处于镇痛加镇静的状态。“这也意味着,医护人员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观察每位病人,时刻紧盯器械确保病人生命体征,一旦出现休克、低氧等状态立即进行救治。目前,ICU三病区内的18个病人中,有14名病人使用了呼吸机。”
在ICU病区内,时间流逝的飞快,有时一场抢救便会花去大量时间。“尽管ICU三病区是临时筹建的,但我们的医护人员有很强的默契。大家各司其职,目的只有一个——将病患从危重症的死亡线上拉回来。”
第一批援鄂医护再上“前线”,在ICU病区“连轴转”半个月
3日上午9点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三病区护士长郭丙秀正小跑着在病区走廊内巡查。安静的走廊、沉重的呼吸声、滴滴作响的医疗器械…这样的环境郭丙秀早已熟悉,尽管长时间站立让她的腰部有明显不适,但她仍未休息。检查完各个病床的仪器后,又忙着调整护师们的班次。
2022年12月19日前,郭丙秀还是ICU二病区的医护人员。为扩大危重症病人收纳量,ICU三病区临时筹建,有着20年重症医学科工作经验的郭丙秀被临时抽调过来。尽管每日的标准工作时间为8小时,但郭丙秀和同事们基本没有正常时间下过班。床旁血滤机、呼吸机还连接着病人的身体,作为护士长的她需要为新到病区的医护人员培训这些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
“大家基本上都阳过了,一般是休息三五天就立即返岗”,在沟通时,郭丙秀还时不时发出咳嗽声,至今未痊愈的她已在岗位奋斗了半个多月。事实上,在病区内工作的医护人员,对“阳了”这一词汇早已无比熟悉。但即便是下班后,郭丙秀的手机也保持着畅通,以便可以接到同事在紧急状态下打来的电话。
“2020年援鄂去往黄冈时,我就抱着能拉回一个是一个的心态,现在我依然秉承着初心。”郭丙秀告诉新黄河记者,此前她曾作为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成员,在黄冈与新冠病毒斗争了57天。如今的她,仍坚定地保持着作为医护人员的信念。
一个夜班抢救三名病患,援疆“硬核”医生阳后三天返岗
在重症医学科ICU三病区,不断忙碌还有抽调自各个科室的“硬核”医生。此前曾参与山东省援疆医疗队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张源,便是其中一员。
2022年10月11日,张源奔赴新疆参与医疗驰援,于12月底返回济南。随后,他便一头扎进了重症医学科ICU三病区。在经验丰富的张源看来,该病区属于一处“综合ICU”。“尽管我之前也在重症监护室,但这里的病患以中老年人为主,心肺功能较差,病情更加严重,治疗程度也更高。”
由于长期的疾病会导致病人出现心脏骤停等意外情况,在ICU三病区内,抢救也成了“家常便饭”。张源回忆,一次时常较短的抢救,也要花去20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有时遇到比较棘手的情况,我们的抢救甚至会花去一两个小时。”进入ICU三病区后,张源最为忙碌的一个夜班,曾连续抢救了三名危重症患者。“每一次抢救都是为了挽救病患的生命。不夸张地说,不论昼夜,大家的神经都是紧绷的。”
尽管在医院里的张源不断救助着危重症患者,盼望着他们能恢复到健康状态,但他的家属如今还处于生病的状态。“我的父亲、母亲有些基础病,最近还在发烧,岳父、岳母也都是阳性。”张源坦言,援疆返回济南没几日,他就“阳了”,3日后他便返回岗位工作。此后,他家中的亲属也呈现阳性,但由于工作较忙,张源始终没能抽出时间来照料亲属。“但相比ICU病区内救治的患者,我们的状况要轻很多,有很多同事也带病坚守在岗位上。”
专业护师主动支援ICU病区,盼望自己能生出“分身”
在重症医学科内,危重症患者由于疾病负担已无法行动,此时便需要专业护师进行护理。为避免病患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出现压疮,护师每隔2小时便需要为病患翻身。面对大便失禁的病人,护师也需要耐心清理排泄物,随后帮其擦拭身体。
今年37岁的武荧荧,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内科的专业护师。2020年初,她作为山东省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队员,驻扎湖北省人民医院驰援59天。彼时,为了便于穿戴防护服她剪去了长发。如今,她来到ICU三病区进行支援,主要负责值班、配药等精细工作。
“因为我之前有过援鄂经验,加上在肾内科工作会操作床旁血滤机,所以来支援了。”武荧荧介绍,原本护师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但由于ICU病区极为重要,医护人员往往工作十一二个小时才下班,每日的吃饭时间则压缩至10分钟。“只要走进病房,就能发现有需要优化的事情,有停不下来的活。”
在武荧荧看来,驰援重症医学科可以积累更多护理经验,学到更多从医知识。“目前下班后,我们也有系统的重症监护培训,例如操作呼吸机等等。在医疗资源较为紧张的当下,每个医护人员都希望自己能有‘分身’,学会更多本领挽救病人生命。”
ICU三病区的大门外,是急切等待的家属。他们眼含热泪,期盼着亲人重获健康。三病区的大门内,是响应号召临时组建却无比默契的“硬核”医师团队。他们或疲惫,或辛劳,或有生病的家属,或为医患状态担忧。但毫无疑问,他们秉承着同一个信念——守护患者“生命之门”,让他们能够充满希望地照耀2023年的阳光。
摄影:王汗冰 摄像:王汗冰 剪辑:迟广智 校对:汤琪 编辑:邢志彬
【版权声明】
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新时报文化传媒(济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