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接种疫苗,防控疾病,守卫健康,守护一生”。预防接种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使儿童获得相对应疾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增强儿童抵抗力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一、疫苗对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保护自身健康,人类一直在寻求摆脱各种瘟疫的方法。
我国通过接种疫苗,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有效地控制了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通过口服小儿麻痹糖丸,自1995年后,我国即阻断了本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使成千上万孩子避免了肢体残疾;普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7%降至2014年的0.3%;上世纪中期,我国麻疹年发病人数曾高达900多万,至2017年,发病人数已不到6000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前,白喉每年可导致数以十万计儿童发病,2006年后,我国已无白喉病例报告。上世纪60年代,我国流脑发病最高年份曾高达304万例,至2017年,发病人数已低于200例;乙脑最高年份报告近20万例,2017年发病数仅千余例。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广大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免疫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维持高水平接种率。
二、疫苗是什么?预防接种为什么能够防止宝宝生病?
简单地说,疫苗就是将病原体经过人工灭活、减毒,或基因工程方法制备成生物制剂,这种生物制剂接种到人体,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人们一旦再感染这种病原时就不会患病了。
现在宝宝出生以后,要接种的疫苗很多,特别是半岁以内,尤为密集,这是因为宝宝六到八个月时从妈妈那里得来的抗体基本上消失殆尽,所以半岁以前要把该打的疫苗,能打的疫苗尽量打上,这样半岁以后母传抗体没了,疫苗产生的抗体就开始发挥作用,通过接种疫苗,就像穿了一层厚厚的铠甲,对相应病原有了抵抗力,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方式之一。
三、疫苗是如何分类的,常用的疫苗有哪些?
疫苗按照国家政策,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免疫规划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主要有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流脑多糖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是公民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费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有流感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四、接种前要做哪些准备,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第一,带好儿童预防接种证、接种信息卡,这是儿童接种疫苗的身份证明。
第二,在接种前一天给宝宝洗澡,换上干净宽松的衣服。
第三,接种疫苗前一定要向医生说明宝宝的健康状况,由医生帮你判断是否应延迟接种。
第四,如果儿童有发热腹泻等身体不适反应,应与医生联系,说明原因推迟接种。
第五,儿童接种完疫苗以后不要马上回家,接种后再接种场所观察半小时以后方可离开,离开时给宝宝穿好衣服,以免吹风着凉。
第六,如果宝宝出现高热或其他不良反应可以到医院请医生及时诊治,并告知预防接种门诊。
第七,接种后24小时内,不要揉搓接种部位,当天不要给儿童洗澡,但要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防止局部感染,尽量多喂水,让儿童适当休息,家长应加强生活护理,注意观察儿童的身体反应。
五、如何正确看待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不过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个别儿童可因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等,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病情轻微,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在1~2天内自行恢复,必要时就医。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出现罕见的异常反应,如无菌性脓肿、过敏反应等,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另外,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在接种后碰巧发病,被称为“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无关,很容易与接种的不良反应混淆。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家长应该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人员,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儿童的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儿童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疾控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