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新闻 > 诸城 > 要闻 > 中共诸城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共诸城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01-20 11:08:27 来源:诸城新闻网
(2021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诸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诸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和潍坊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立足诸城实际,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入研究了“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更强动能、更高品质、更大活力的“三区一城”建设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诸城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时代新变化新情况,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和省委、潍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民生优先、文化引领、和谐共建、从严治党“八大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引领区、生态宜居示范区、幸福和谐样板区和山东半岛区域性中心城市“三区一城”建设,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利奇马”台风和“8·16”风雹灾害,实干担当、激情创业,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迈上新的大台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70亿元,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明显;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现,初步构建起“5+5”现代产业体系,商用车及零部件产业、现代食品加工产业入选山东省主导产业集群,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潍坊各县市区首位,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居潍坊各县市区第2位;创新提升“诸城模式”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入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成果丰硕;“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推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市上下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在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为全面实现更强动能、更高品质、更大活力的“三区一城”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未来五年,诸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从全省看,仍处于由大变强的战略时期,伴随“八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一群两心三圈”建设全面推进,既拓展了高质量发展空间,也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倒逼压力。从潍坊市看,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不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解放思想、创新求变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既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催生了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从我市看,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高质量迈进。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大潜力、韧性和空间。同时,当前我市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更加凸显。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工业大而不强的情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领航型大企业偏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乡村振兴还不平衡不充分,现代农业发展质效不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重道远;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突出,创新举措少、成效不明显;社会民生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供需矛盾依然较大;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治理效能和水平仍有待提升;开放发展层次水平不够高,在国际化氛围、贸易规模及结构、利用外资规模及质量、对外开放平台载体打造、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进一步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巩固筑牢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3.到二O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全市更强动能、更高品质、更大活力的“三区一城”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塑成先进制造业、乡村振兴、人才创新、文旅康养、开放发展、生态文明、营商环境等“七个新优势”,城市综合实力、创新力、影响力大幅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跃上新的大台阶,发展质量效益全省领先,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强劲充沛,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跻身创新型县市前列,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法治诸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省一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完善,建成生态宜居示范城市;开放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显著增强;共同富裕取得重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5+5”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五个战略”“十五个攻坚行动”“两个计划”,着力塑造先进制造业、乡村振兴、人才创新、文旅康养、开放发展、生态文明、营商环境等“七个新优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干担当、激情创业,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深入推进更强动能、更高品质、更大活力的“三区一城”建设,不断开创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必须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催生新发展动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升重大风险挑战防范化解能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战略重点。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优势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围绕深入推进更强动能、更高品质、更大活力的“三区一城”建设,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瞄准经济高质量发展“421”战略目标和工业转型升级“123”战略目标,更大力度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奋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5年,力争完成增值税开票收入4000亿元左右,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左右,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左右;奋力打造1个千亿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2个300亿级产业(健康食品产业、生物医药产业),3个200亿级产业(服装纺织产业、机械装备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动能进一步释放。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思维更加牢固,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体制机制更加优化完善,跻身国家创新型县市前列。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市场竞争更加公平、充分,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
  ———城市品质进一步彰显。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大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人本化水平明显提高,塑成精致精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
  ———生态质量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生产生活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的生态宜居美丽城市。
  ———开放能级进一步提升。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全面对接青岛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发展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持续壮大,对外贸易结构更加优化,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法治诸城建设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在战略重点上着力塑造“七个新优势”:
  ———着力塑造先进制造业新优势。坚持制造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全方位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汽车及零部件、服装纺织、食品加工、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做强做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结构大幅改善、效益大幅提高。
  ———着力塑造乡村振兴新优势。以创新提升“诸城模式”为统领,深入推进“三区”共建共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业产业链附加值。到2025年,农业增加值达83亿元以上。充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显著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美丽宜居乡村。
  ———着力塑造人才创新新优势。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推进人才兴诸行动,大力引进高精尖人才,推进产才融合发展,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数量充足的多层级人才队伍。全面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打造人才发展最优生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到2025年,人才发展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在56%以上。
  ———着力塑造文旅康养新优势。充分挖掘、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弘扬孝德文化、东坡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壮大文化市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游戏动漫等新兴业态,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发挥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全面提升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水平,完善全生命周期医养健康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健康诸城。
  ———着力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加快融入胶东半岛经济圈,加大全面对接青岛力度,优化青岛保税港区诸城功能区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建设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诸城联动创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全面深化与东盟、日韩经贸合作,打造中日韩经贸合作先行区。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巩固提升欧美市场,加快拓展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着力塑造生态文明新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引领,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打好“三大保卫战”,切实提高节约、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将诸城打造成为全国独具特色魅力的生态宜居示范城市。
  ———着力塑造营商环境新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项目开工直通车”,创新服务方式,简化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效率,积极推行政务服务“数字化”,真正实现“一件事、一次好”。深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千方百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双向开放,认真落实外商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强化市场监管,推进信用建设,保障公平竞争。开展“廉洁诸城”建设,打造更优亲清政商关系。 
  三、深化创新诸城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诸城建设战略、人才强市战略,深化“575”创新计划,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完善创新体系,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塑造人才创新新优势。
  7.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服务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以福田、迈赫、得利斯、东晓生物、兴贸玉米等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牵头联建共性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大业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福田公司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全价值链智能化改造、迈赫优沃工业互联网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惠发生态食材供应链平台等重点科技项目建设。继续推行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加大招院引所力度,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创新创业综合体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设立境外全球研发中心,开展国际研发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8.强化创新载体平台支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按照“一个产业建一个综合体”的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鼓励“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共同参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有效衔接,建设一批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实施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工程,完善提升超然首新空间、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功能,加强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智能食品供应链创新中心等建设,培育新建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平台。引导企业实行多研发中心模式,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富“智”地区和海外设立异地研发机构,助力企业借智发展。
  9.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施“龙城英才”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引育工程、海内外柔性引智工程、优秀青年人才储备工程,制定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焦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价值链。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引育力度,推广“一事一议”引才模式,重点引进对我市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科研团队。实施柔性引智工程,全面建立产业领军人才配额制度。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坚持引、育并举,加强工程师队伍建设。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鼓励支持加快校企对接合作,培养壮大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依托龙城英才发展公司,搭建人才信息库和“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加快人才公寓建设,高质量落实子女入学、家属安置、住房保障、医疗服务等人才保障政策,打造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发展环境。
  10.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坚持市场化导向,以产业为中心,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科技资源布局,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文化,构建普惠性创新生态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更好地把创新人才动员起来,把创新要素凝聚起来,把创新潜力激发出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依托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诸城分中心,搭建科技信息、技术支持、公共资源共享和科技人才互动四大平台。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一批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技术转移机构,健全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健全科技金融协同支持机制,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组织开展创业创新大赛,弘扬科学精神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
  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5+5”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建设全国重要的中高端商用车制造基地、区域知名高端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基地、优质服装纺织示范基地、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快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速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开展“建链、强链、补链”行动,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产业质量品牌、行业标准、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培育大平台建设战略,全力加快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专业服务功能,促进内涵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财税贡献度、安全生产水平。创新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深化“稳增长、强企业”攻坚行动,全力推动福田、东晓、大业、艾泰克、信得、桑莎、新郎、得利斯等骨干企业发展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旗舰型企业集团。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企业提升计划,壮大“瞪羚”“独角兽”“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队伍,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深入实施做强国有企业战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实施“国企+”计划,推动龙城建设、泰石投资、政泰城建、隆嘉文旅、禾融农科五大国有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2.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滚动实施“百项技改”“百企转型”,引导企业大力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改造,突出抓好大业子午胎钢丝帘线智能化改造、艾泰克高端非道路机械装备产业化、外贸健康食品产业园等一批重点优质产业升级项目建设,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一业一策”,瞄准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推动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等优势产业巩固提升领先地位。严格落实环保、质量、能耗、安全等国家行业标准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鼓励企业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股权合作等方式进行兼并重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13.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四新四化”攻坚行动,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推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倍增、集群发展,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加快推进凯瑞电子等项目建设,着力增强半岛芯谷吸纳能力,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高水平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未来产业先导区。
  14.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裂变优势,设立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增加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商贸服务、住宿餐饮、医养健康、养老育幼、物业家政、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精细发展,提升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塑造文旅康养新优势。
  15.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全面推进“数字诸城”建设,依托迈赫智慧物联平台,完善“5G+工业互联网矩阵式体验中心”,发展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着力保障数据安全。全面提升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聚焦产业发展、城市治理、民生需求、政务服务四大领域,促进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16.打造一流产业生态。加快推进汽车配套产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悦东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新兴铸管智能铸造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充分运用产业生态化思维、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资本化途径,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实施优势产业集群规模倍增行动,着力培育“平台+生态,龙头+配套,承接+转型”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加快企业上市挂牌步伐,加大后备资源培育力度,推动更多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支持产业间跨界融合创新、互动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放大产业聚变能级。 
  五、扩投资促消费,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扩大投资与提振消费有效结合,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17.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持续健康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化突破大项目攻坚行动,聚焦提升产业能级,在强链延链补链、增强基础能力、保障链条安全等领域,投资建设一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项目。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提升“诸城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围绕农业农村、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卫生健康、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谋划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弱项、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资源要素保障攻坚行动,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资金、土地、能耗和环境容量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不断拓宽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18.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大力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医养消费、服务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支持住房、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升级,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优化城市核心商圈布局,加快推进商业街区改造升级,积极发展夜间经济。以质量品牌为重点,推动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培育壮大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深入推进省级信息消费试点建设,积极发展智慧生活、虚拟现实、5G应用等消费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消费集聚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扩大农村消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落实节假日、带薪休假等制度,举办特色旅游节会,扩大节假日消费。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19.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加快构建全链条现代流通体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制定出台支持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全市物流体系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立体化发展,提高物流效率,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传统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打通各类要素循环堵点,更好贯通全市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降低各类交易成本。完善优质生鲜冷链物流网络顶层设计,优化冷藏运输、温度监控、应急防疫等冷链设施设备体系,加快渤海水产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推动华宝区域性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中康冷链物流、润竹山果品加工及产地仓储冷链物流等智能升级,构建涵盖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20.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引导企业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持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一批驰名国内外的优质产品、优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开展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区域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全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引导内贸企业积极开发国际市场,支持外贸企业加快布局国内市场,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 
  六、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加大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力度,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改革成效评估机制,实行改革述职评议制度,持续扩大有效制度供给,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系统性、标志性成果。
  21.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深化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试点并推行新型产业用地(M0)改革。坚持“上争、下控、外增、内挖”,盘活挖潜存量资源,摸清土地资源底数,实现“上图上册”,合理保障土地有效供应。打造资本对接交流合作平台,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动完善差别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提升用能权、排污权、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完善僵尸企业处置机制,促进要素资源向高效市场主体流动。
  22.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企参与国企混改、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形成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更优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深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攻坚行动,实施新一轮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学习“潍柴精神”,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3.完善现代财税金融体系。全面落实上级财政领域改革任务,进一步优化财政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财政调控能力,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深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机制,主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大税源培植力度,持续提升财政收入水平,健全税收收入分析机制,加强税源精准管控,深化基层财政体制改革,深入实施镇街园区财力提升计划,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城市和镇街园区、社区村居土地运营水平,拓宽财力增收新路径。深入推进“基金+”计划,充分发挥基金在项目建设和“双招双引”中的作用,加强政银企对接合作,健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间接融资,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持续扩大直接融资,有效保障高质量发展资金需求。
  24.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加快完善产权、市场准入、交易规则等制度,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标准统一的市场体系。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25.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基本制度规范,塑造营商环境新优势。推进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坚持重心下移、条专块统、权责一致,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持续实施高效诸城建设攻坚行动,深化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审批和监管方式,落实“项目开工直通车”,完善“两制两整合”,推进“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探索建立覆盖所有机构和个人的诚信账户,创新推进“信易+”应用场景建设,加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深化政务公开,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 
  七、创新提升“诸城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创新提升“诸城模式”攻坚行动,深入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塑造乡村振兴新优势,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26.深化生产园区建设。大力推动种植业提质增效,实施名优特农产品品牌引领工程,以果品、茶叶、蔬菜等为重点,不断扩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加快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广仙坛股份“拎包入驻”和新希望六和“合同代养”模式,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和种养循环产业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完善提升惠发生态食材供应链平台,组织筹办生态食材博览会,推行“生态农业+共享工厂+智慧餐饮”全产业链模式,更好地联通生产、加工和消费,引领现代定制农业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新业态,建设智慧农业,拓展农业增值空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主动参与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保障,提升国家级农林科技孵化器,推进国家级“星创天地”、省级“农科驿站”建设,加快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加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完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
  27.深化生活社区建设。强化农村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推行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完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激励与规范监管机制,培育发展农业保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8.深化生态景区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把镇街园区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强化社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家庭卫生状况,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29.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接续推进扶贫工作,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扶贫对口支援工作。 
  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深化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攻坚行动,进一步完善“一体两翼三基地多板块”发展格局,实施全域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推进中心城区、镇街园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区域性中心城市。
  30.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坚持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地域特色,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修编,提高城市设计标准档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增强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和引领作用。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将红色文化、恐龙文化、传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发展,提升城市文化韵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加大重点片区开发力度,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推进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城市功能拓展、特色风貌塑造、环境质量提升、管理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力争在建成区规模、人口数量、经济体量、综合配套等方面达到领先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市民游园、口袋公园项目,通过改造“微空间”、打通“微循环”、实施“微改造”,增强舒适性、便利度,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妥善解决好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城市大脑”中枢体系,推动“数字治理”,提升治理效能和智慧水平。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健全城市精细化治理长效机制,扩大社会公众参与度,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及防汛工程,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迈进。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深入挖掘提升城市品牌价值,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3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补短板强弱项试点为契机,加快推动全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小城市标准推进重点镇建设,以产业为支撑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以“三区”共建共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构建中心城区、重点镇、特色小镇、农村社区协调联动发展格局。强化重点镇建设,坚持差异化定位,积极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镇驻地改造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昌城、辛兴向中心城区融合发展,支持贾悦、林家村以小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提升,加快治理理念、模式、方法创新,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发展集约。强化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打造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服务型、现代农业型、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争创省级特色小镇。强化农村社区建设,深入推进“三区”共建共享,培育一批新型示范社区,打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2.优化开发区功能。突出开发区创新发展引领作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化开发运营,强化园区产业、创新、改革、服务功能,重塑开发区新优势,打造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新动力。按照产业生态和集群发展优化布局,支持高新片区加快建设成为诸城东部的现代化高品质“产业新城”,加快滨河片区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转型升级,推进南湖区域山水城融合发展,支持桃园区域建设生态经济样板区,促进空间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加快形成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形成各功能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
  33.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建设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综合支撑体系。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建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动基础设施服务升级换代。实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主动融入国家高铁建设及山东省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格局,紧抓京沪高铁辅助通道过境我市并设站机遇,统筹规划建设诸城“高铁小镇”,积极推进青岛至诸城高铁建设,推进胶新铁路复线改造,规划建设董家口港至潍坊铁路,实现海陆交通设施布局一体化。推进与胶东机场临空经济区高速快速通勤网络、明董高速、前密路和诸胶东西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环城路建设,积极推进国省道二级公路升级改造,逐步对农村公路进行改造提升。完善能源供储销体系,加快推动董家口港至诸城油气管道项目,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综合能源等,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潍河、渠河、扶淇河等骨干河流防洪抗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中型水库增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引调水工程,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和水文、气象、通信等防洪指挥系统,全面提升流域防洪抗旱能力和水源保障能力。 
  九、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
  34.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常态化抓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充分挖掘诸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推动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生活,推出更多符合新时代气质、体现诸城精神的文艺精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孝德文化、东坡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等为题材,推出一批具有诸城元素的艺术精品,高水平筹办东坡文化节。传承发扬诸城古琴、黑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争创国家级非遗项目。
  36.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形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高质量举办大舜文化节、社区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炫艺龙城”全民综艺大赛。提高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大力倡导全民阅读。
  37.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突出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书画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重点领域,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进恐龙探索王国、东坡文化园、竹山生态谷、蔡家沟艺术试验场等项目建设提升,新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旅产业项目。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精品化发展。推动文化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线路、标志性景区和精品旅游项目,串珠成线、连片成面,推进文旅服务智慧化,加强全要素配套服务,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城市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攻坚行动,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塑造生态文明新优势。
  38.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机制,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39.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强化源头管控,持续推进“四减四增”,加快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完善高耗能行业差别化政策,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清洁能源倍增行动,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生态环保产业。推动绿色消费,引导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40.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雨污分流工作,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面实施节水、减肥、控药工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入园。加强新污染物防控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机制。
  41.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墙夼、三里庄、青墩等大中型水库和松元、岳岭等重点小型水库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河湖长制,实施潍河水质提升和中水外调工程,加强河流和湿地生态保护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打造美丽河湖。推行林长制,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高质量建设南部山区森林生态屏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强化外来物种管控。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深入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强化对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的环境监管,注重保护和恢复。
  4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政策规定,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推进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构建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健全自然资源损害责任追究机制,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十一、深化开放合作,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
  实施高水平开放发展攻坚行动,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青岛都市圈和胶东经济圈,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增强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
  43.深入实施全面对接青岛战略。持续深化“7+3”对接工程,加快跨区融合机制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加快青诸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共建“青诸发展轴”。全面对接青岛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实现设施“硬件”联通和公共服务“软件”资源跨区域优势互补。探索产业跨区一体化,提升“青岛接单、诸城加工”合作模式,积极引进战略型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先进产业,推动实现临港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跨区一体化发展与布局。
  44.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强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科教创新、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协力打造融合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产业集群、对外开放新高地、科技创新共同体、市民幸福生活圈。高标准推进青潍一体化先行区建设,充分发挥青岛保税港区诸城功能区作用,加快融入青岛上合示范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潍坊)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复制推广自贸区试点经验,打造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诸城联动创新区。
  45.深入开展高质量“双招双引”。持续深化高质量“双招双引”攻坚行动,发挥好各招商专班作用,围绕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人才等,统筹运用产业链招商、领导招商、专业招商、资源招商、企业招商、园区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加大招大引强、招高引新、招实引&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知晓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