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江西一名女子突然“失联”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了不少关注。首发这则新闻的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几乎全盘采用了失联者丈夫的说法,称当事人“失联9个月留下4个娃”,离开时“装扮神秘”,因此招致了不少新闻伦理与专业层面的批评。在批评者看来:一名年轻女子突然离开家庭,很可能有特殊的隐情,即便其安危确实令人担忧,也应交由警方调查。媒体贸然公布涉事女子照片与其他个人信息,不仅有侵犯隐私之嫌,也有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其他不必要的麻烦。
乍听起来,公众对这则新闻的不满,似乎有点对失联者的丈夫进行“有罪推定”的意思。但是,只要认真阅读相关新闻的细节,便不难发现:当事人与其丈夫的婚姻关系确实颇为蹊跷。
据报道,“失联”女子生于1995年,今年才刚满25岁,而在其丈夫口中,二人已经有12年的夫妻生活。如果这两条信息均无差错,便意味着:涉事女子在13岁时便已与丈夫成婚———这不仅严重违反了我国婚姻法对合法结婚年龄的规定,更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童婚”嫌疑。更恶劣的是,报道还提到:两人生育的4个孩子中,最大的已经年满8岁。因此,涉事女子首次生育时,很可能是一名只有17岁的未成年产妇。
综合以上信息,不难推出一个结论———与其说涉事女子是一名抛夫弃子的“失联者”,倒不如说她是一名非法童婚的疑似受害人。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仅仅将报道聚焦在涉事女子的“失联”上,显然没有抓住隐藏的重点。公众固然关心涉事女子的安危,但搞清楚这对夫妇到底何时结婚,如何生育了4个子女,男方在其中是否涉嫌违法,女方又是否在未成年阶段受到侵害等问题,更是洞悉事件全貌的关键。
在这些关键信息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当事女子的“失联”,究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一场迫不得已的“逃亡”。事实上,就连当事女子是否真的如其丈夫所述,是自行离家出走,也依然要打上一个问号。倘若这名女子确实是出于自己的意志选择离开家人,除了“寻人”,借此厘清这段婚姻关系的双方责任更为重要;反过来说,万一这名女子有遭遇不测的风险,媒体更应对其丈夫的单方面说法保持合理质疑,万万没有成为男方“传声筒”的道理。
如今,这起事件毕竟成了舆论场上的热门话题。为此,不论是曾经在报道中有所疏失的首发媒体,还是后续关注此事的其他媒体,都应在认真听取社会批评的基础上,将新闻镜头的焦点转向真正值得追问的方向。一方面,各大媒体应当以打马赛克、模糊关键信息等方式保护当事女子的个人权益;另一方面,我们也期待有媒体能以更专业的方式跟进此事,对事件中涉及的未成年人婚育问题展开进一步调查与追踪。对于当事女子的去向与安危,社会各界最好的关心方式就是支持警方工作,还应慎行“媒体寻人”。
当下,这起事件仍有许多疑团有待解答。公众最希望知道的,是当事女子是否平安无事,其婚育是否受到了强迫,对其“童婚”负有责任的人又是否会受到追究。只要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够水落石出,且当事女子安全无虞,其去向只需由警方了解,不必搞得人尽皆知。对此,还望媒体与警方能以审慎的态度行使其社会责任,充分保障当事女子的合法权益与人身安全,防止对其造成不必要的次生伤害。文/杨鑫宇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