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办报由来已久,几经沉浮。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作为诸城重大历史事实记录的缩影,诸城报佐证并还原着历史的真实。
1956年
《诸城大众》诞生
1956年4月15日,中共诸城县委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召开。当时全县有正式党员和候补党员24230人,按照每60人产生一名党代表的办法,共计400名。诸城县委正式委员28名,候补委员5名。5月7日,经中共潍坊地方委员会研究,成立了由张进、李华政、姜华中、巩泰法、房梁栋、任贞年、祝立堂、芦廉等8同志组成的诸城县委常委会。这次会议是为迎接全国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和山东省第一次党代会召开的一次会议,同时也是为了加速农业合作化争取五年农业增产计划四年超额完成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新一届市委产生的同时,报社的筹备工作也在积极准备中。3月16日,诸城县委公布了由丁仁章等5名同志组成的诸城日报编委会。9月公布启用“诸城大众报”印章。10月1日,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周年,诸城县委的机关报——《诸城大众》诞生,社址位于诸城北关(土产公司),有编辑、记者、文书、会计等计十余人。《诸城大众》定为8开2版,五日刊。这时的《诸城大众》虽然没有正式刊号,但却是经省委批准创办的。从当时报社与诸城县邮电局联合刊登的启事中可以看到,报纸十月份共六期免费赠送,自11月份开始,以后每期报价二分,每月6期共一角二分。
《诸城大众》创刊号顺应国庆气氛,版面喜庆热烈,全部套红。一版全文刊载了《中共诸城县委关于创办诸城大众报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诸城大众》是县委的机关报,也是全县人民的报纸,它既是全县人民的讲台,又是党用来教育群众、指导工作的重要工具。1956年10月25日《诸城大众》上就曾刊登中共诸城县委关于今后依靠县报指导工作的通知,更旗帜鲜明地指出:今后县委除以内部文件指导工作外,还将依靠县报指导工作。
1955年,毛主席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指示,广大农民由个体生产和小农经济,走上了集体的社会主义道路。《诸城大众》的创刊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合作社,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和平,迫切要求提高政治、文化水平的新形势,面向基层干部和合作社社员而创办的报纸。从这个角度出发,报道农民的劳动热情,介绍工作与生产方法,传播经验成为当时报纸的一个重点。这可以从办报初期近百期《诸城大众》刊登的稿件内容上得到印证。报纸创刊一年零四个月(出版报纸96期),合作生产的稿件占到了66.3%,财经方面占2.89%,文教卫生方面占2%,时事方面占14.6%,文艺生活方面占6.99%,其它方面占7.99%。期间共收到稿件2万余篇,平均每期约发200篇,采用率仅占6%。通讯员达到1300余人,报纸发行千余份。为了充分体现“通俗化、群众化”的办报方针,报纸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除了一些重大问题必须原文刊登外,就是编辑用不同的形式进行通俗改编,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其内容。改编的方式和形式大约有五种:一是编通俗讲话,二是发简要新闻,三是改编问答,四是发报告摘要,五是绘画图解。文章短小,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生动是这时办报的鲜明特色。
1957年下半年,随着报社规模的扩大和工作的需要,社址迁至诸城南教堂(原印刷厂),人员也陆续增至30余人。五日刊的《诸城大众》出版了近一年半,1958年4月改为三日刊,报纸由五天一期改为三天一期,信息量猛增。4月4日(111期)始,改换报头,之后多有联版或出刊四版。概括来说,这期间的报纸本地新闻明显增多,约占五分之三强。除此之外,栏目多、插图多是这个时期办报的一大特色,且形式极为活泼。1958年4月13日二版上,曾刊登过本报记者拍摄的照片,内容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新出厂的解放牌汽车进入诸城。图片说明是这样写的:“国产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在我县还是第一次。”
1959年1月1日的报纸刊登了《中共诸城县委关于“诸城大众”报改为“诸城日报”的决定》。决定指出:县委认为,“诸城大众”报不仅要从质量上迅速加以提高,而且要扩大版面、缩短刊期。经县委研究,请示地委批准,自1月1日起,由原来的三日刊改为日刊,并由原来的八开两版改为四开四版,命名为“诸城日报”。这天的报纸不仅套红而且是通版,同时配发社论——《跃进,再跃进!》。
自1956年创刊,仅两年多的时间,诸城报业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掀开了诸城报业发展新的一页。
1959年的《诸城日报》是名符其实的日报。开设国际新闻、市内新闻、话题讨论、健康知识、照片、栏图等各式栏目,报纸内容丰富多彩。期间报纸每天四版,发稿量较大。1月8日的《诸城日报》刊登了新华社北京3日电稿——《月球上面什么样?》,同时还开展了什么是共产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讨论的系列文章。可以说当时的报纸谈宇宙话天空,话题无所不及。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报纸照片的质量和制版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
1959年9月13日,根据省、市委的指示精神,县委决定《诸城日报》停刊,当天的报纸(第454期)在报眼位置刊登了编辑部简短的“诸城日报停刊启事”,文章很简短,百把字。同时四版刊登了昌潍大众报与昌潍专署邮电局联合启事:《昌潍大众》自十月一日起改为日刊报价每月七角五分。
从1956年10月1日创刊到1959年9月13日停刊,诸城第一阶段报纸创办历时三年,共出版251期。综观早期的报纸:她是县委的机关报,更是全县人民的讲坛。
全党办报:
诸城报业日趋繁荣
《诸城日报》停刊5个月后,于1960年2月20日复刊,更名《诸城县报》,为二日刊。
诸城县委永久255卷内就因何停刊、复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去年9月遵照省委、地委指示停刊《诸城日报》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对节省开支,减少纸张供应,腾出一批干部加强文教战线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生产和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文化的要还应更为迫切,普遍要求国内外及县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各项建设事业的经验,不少公社和干部群众,提出再办县报的要求。
——摘自1960年1月24日中共诸城县委向潍坊地委关于复刊《诸城日报》的请示报告。
复刊的《诸城县报》,承接《诸城日报》,因此复刊号是455期。复刊号套红,通版竖标题发表了《党报是集体宣传者和集合组织者》的文章,并配发了当时中共诸城县委书记处书记李存太的署名文章——《全党动手,办好党报》。他指出,复刊后的诸城县报,要继续担负起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交流经验、指导工作、组织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重大任务。李存太指出,要完成这样重大的任务,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全党办报”的方针。因为报纸是集体宣传者和集体组织者,这个集体,决不是指报纸少数工作人员那样的“集体”,而是指整个党的组织而言的集体。要办好党报,光靠党报工作人员的力量是非常不够的,因而必须全党参加报纸工作,依靠全党才能办好。
455期的复刊号在一版报眼的位置刊登了毛泽东的头像及其一段讲话: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做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看的人提出意见,写短信短文寄去,表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这个报办的好。
《诸城日报》从停刊到复刊仅半年,并以续刊方式复刊,这背后的故事,夹杂在其间的执著与情感,只有当事人清楚,并不是今天几句话所能概括的。
激情办报两年余,1962年8月7日,《诸城县报》再次停刊,报社随之撤销。这是诸城办报第二个发展阶段。
刊号——
“地方版”拉踞战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乘诸城撤县建市十周年的东风,1996年7月1日,诸城市报社成立。当时诸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继宗兼任报社社长、总编辑。诸城市报社为正科级全民事业单位,创刊阶段(1-2年)实行全额拨款,编制9人,人员从本市企事业单位的国家干部中招考录用,隶属市委宣传部。此后一年间,《诸城市报》由周一报扩大到周三报,发行近3万份。
报社的这次组建距离1962年撤销报社已有34个年头。办报理念和宣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由单纯的政治教育型拓宽到报道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新鲜事。办报的指导思想明确:坚持党性,立足百姓,突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着力点。
1998年7月8日《诸城市报》改版为《潍坊日报·诸城版》。
《诸城市报》于1996年5月1日试刊,7月1日正式创刊,到1998年7月6日停刊,共计出版试刊4期,正刊238期,周末25期,发行总量达750万份。
《潍坊日报·诸城版》是根据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关于1998年7月中下旬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在潍坊召开持省内刊号的县市区报改出市地报地方版现场会通知”的精神,及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新闻出版局要求:1998年7月10日前昌邑、诸城、安丘、高密、临朐五家县市报停止出版,最迟7月10日出版潍坊日报地方版,并将新出版的地方版报送会议展览,以便向全省推广潍坊办地方版的经验。
《潍坊日报·诸城版》是全省报刊业治理工作的一部分,通过试点探索出一条上符合中央精神,下适合地方实际的报业发展之路,解决1998年底取消内部报刊序列以后,潍坊内部刊号县市区党报的继续出版问题。使用潍坊日报统一刊号CN37-0041。潍坊日报诸城版由中共潍坊市委主办,中共诸城市委承办,仍是中共诸城市委的机关报,四开四版,每周一、三、五出版。报社正式更名后,原有机构、职务、印鉴一律转轨。地方版编辑部隶属于所在县市区领导,文责自负。但报纸既要对县市区负责,也要对潍坊日报负责。记者证由潍坊日报向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统一核发。
1999年8月27日,报社办公地点由粮食局院内搬到了市政府东边原宏润鞋厂车间,结束了多年来租房办公的历史,拥了了自己的办公场所。2000年1月1日潍坊日报诸城版在试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版,由原来的周三报改为周五报,且报价不变,出版不变。
诸城第一份国内
统一刊号的报纸
2000年6月25日报社由全额预算管理改为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办报水平不断提高,办公条件及办公手段日益现代化,固定总资产达到了一千多万,逐步走上通过市场运作经营发展报业的良性发展轨道。
2001年6月30日上午9时38分,中共诸城市委在报社办公大楼前举行了隆重的《诸城日报》创刊庆典仪式。庆贺诸城报业史上首次拥有了具有独立国内统一刊号(CN37-0116)的报纸。这是诸城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事,是诸城几代报人的梦想。
《诸城日报》的定位是:党报性质,晚报风格;服务中心,贴近读者;立足诸城,面向全国。《诸城日报》的创刊是诸城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报纸这个舆论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10月1日正式启用邮发代号23-335。从1996年7月1日创刊,1998年7月8日改为《潍坊日报·诸城版》到拥有自已的刊号,五年间报社发展迅速,员工计70余人,资产达1200多万元。
2003年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治理报刊摊派实施细则。开始对报刊业进行建国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整顿和变革。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山东响应中央号召对67种党政报刊进行整顿,其中停办了21种县(市)报纸。这样,运行还不足两年的《诸城日报》又走到 “划归”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办子报”还是“内部刊物”抉择。相应的内部设置、人员安置、采编工作等系列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最后,经请示省、市新闻出版局,可以创办一份政府公报性的内部资料。
2003年12月20日,“中共诸城市委以诸委[2003]24号文,向潍坊市新闻出版局递交了“关于出版内部资料《新诸城》的请示”。并表示在《新诸城》出版过程中,严格遵守《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等出版管理规定,不收费,不做广告,不征订发行,不传播到境外,不拉赞助等。
12月30日,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向诸城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上报关于成立“新诸城通讯社”的报告;通讯社为隶属市委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定编16人,分流12人。
2003年12月31日,《诸城日报》CN37-0116刊号吊销。《诸城日报》停刊。
2006年8月12日,《潍坊日报·今日诸城》创刊,使用潍坊日报国内统一刊号CN37-0041,办报方针为“党报性质、诸城特色、晚报风格”。
一张报纸,几代报人,秉承使命、秉承责任,用纸张、用激情,记录了诸城的发展进步、百姓的喜怒哀乐,这不仅是在记录历史,也是在传承精神。
这是诸城报人的功绩与骄傲。 (张金华)
补记:
诸城报业发展史可以追溯至建国前,办报热情也有着历史的渊源。山东省出版协会原副主席王克迅在2006年4期《超然台》上发表《忆〈诸城通讯〉》的文章,深情回忆了新中国成立前诸城办报的一段历史。1947年初春,从诸城县城东区副区长岗位上奉调到县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兼新华社诸城通讯站负责人的王克迅,主要任务是承办《诸城通讯》,并向新华社及《大众日报》提供通讯报导。
据王克迅介绍,《诸城通讯》是县委主办的一份内部发行、供区乡干部阅读的油印小报,八开,两个版,有时也出四个版,遇到重大紧急宣传任务,出一个版的专刊或号外。大约三至五天一期。每版刊登三五篇稿件,每篇四、五百字左右,重要文章一般也不超过千字。
1947年11月,王克迅调离诸城,在滨北地委承办《滨北大众》报,结束了这段在《诸城通讯》的工作。据他考证,《诸城通讯》是诸城县委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份内部发行的党报。王克迅的回忆,填补了诸城建国前办报的有关情况,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口述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