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山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李力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着力打造美丽宜居、百姓安居新山东,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宜居水平显著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村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镇化率由不足8%增至61.18%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据李力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省城镇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8%,增加到2018年的61.18%,设市城市、建制镇分别由1981年的9个、110个增加到43个、1092个,城镇人口由936万增加到6147万,形成了2个特大城市、8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80个小城市、1092个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村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危房改造40多万户,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累计改厕900多万户;通过推进具有山东特色的美丽村居建设,集中打造156个地域文化鲜明、建筑风格多样、田园风光优美的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首批通过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验收,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达到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认定标准。目前,全省拥有全国重点镇20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名村11个、传统村落125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成形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增长近8倍
住房保障是重大民生工程。从危旧住房改造到棚户区改造,从廉租房到公租房,从经济适用房到共有产权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全省累计开工建设公租房(含原廉租房)45.23万套、经济适用住房72.8万套、限价商品住房12.3万套,累计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20余万户、改造老旧小区5148个196万户;棚户区改造规模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600余万套(户)居民“出棚进楼”。
同时,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支持居民改善住房中的作用,全省累计缴存人数1740万人,归集住房公积金8815亿元,提取住房公积金5116亿元。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2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37.5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由1996年的3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066亿元,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住房保障为补充,与城镇居民住房需求相适应的住房制度。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周善东介绍,为进一步做好城镇住房保障工作,今年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我省对提出申请且符合保障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下一步,将着力解决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的居住问题。通过发放住房租赁补贴,支持新市民根据生活需要灵活选择租赁住房,实现职住平衡、住有所居,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切实提高保障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提高城市凝聚力和社会稳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城市宜居水平显著提高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80年代中期4.8倍
宜居是城市发展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市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据李力介绍,近年来,我省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增效,大中小城市发展齐头并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18年底,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24.47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84平方米,分别是80年代中期的1.8倍、4.8倍。城市(县城)燃气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47%、97.25%、99.97%,较80年代中期分别增长了65%、95%、98%。地下综合管廊从无到有,累计开工建设804.5公里,形成廊体685.5公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海绵城市建设累计开工1812.4平方公里、累计建成1077.8平方公里。
伴随着城市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大,我省城市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大城管”模式,实现了全省数字化城管系统市县全覆盖。全省城市、县城快速路和主次干道保洁面积达到5.5亿平方米,机扫率、洒水率均达到92%以上。与此同时,我省还将继续推广“街长制”“楼长制”等典型经验,开展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确保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