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过后,遭到吐槽的作文题也不少: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是“爱迪生怎么看手机”,此题原本出自莫言与杨振宁的一段对话,然而真正关注出处的人,还不如转发一张用陈冠希看手机来诠释题目的照片的人多。而江苏省关于山洞里飞出“色彩斑斓的蝴蝶”的作文题,更是被网友用一则巨长的标题对其进行了“生物式质疑”——《从违反昆虫的趋光性以及在无光源的环境中竟然能够进化出色彩斑斓的蝴蝶这简直就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无耻挑战一事来看出题老师的生物也是体育老师教的》……
除此之外,网上流传更广的是一则则难辨真假的“负分作文”。虽然被冠以负分的名义,却都是人们眼中难得一见的奇文。因为它们或许不符合思想积极向上的主流评分观,却实实在在地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称得上是“三贴近”的佳作,可以说是粗俗中见高雅,负分中见高分。
以网上流传的一篇名为《梦》的“高考作文”为例,虽说被打上了负分的标签,但文章内容却让人拍手叫绝。文中套用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形象,将孔乙己被打的原因归为惹恼了城管临时工,将孔乙己的人生经历描写为在河北卖过奶粉、在北京练过长跑,在上海捞过死猪,在海南当过校长,在长沙偷过井盖……最后的神来之笔,是孔乙己说自己曾在北京五道口有一套房子,不过卖掉炒股了……
这样贴近实际的作文,将世情冷暖概括进800字以内,可谓是字字珠玑、笔笔见真实。如果真有考生能在高考作文纸上写下这样的文章,希望各位考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不是简单用高大全的评判标准将其抹杀。
就当代语文考试而言,已经不是以往一篇八股文定终身的时代了。前半部分的填空、选择、判断、段落理解等题目,都用相对较为客观、有标准答案的题目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当然,标准化的考试也是从出于公平选拔,减少人为因素的角度出发,设立相对固定的答案也无可厚非。但既然前面已经有多重掣肘,旨在考察考生对于母语运用能力的作文题目,则应当在评判标准上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因素。如果一篇实际上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作文,真的拿出来阅读的时候,显得空洞乏味,只是单纯迎合评分标准,却缺乏思想性、创造性,只是纯粹的应景之作,而一篇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了时代元素、新闻热点的作文,却因为太过超前而被判了低分,这显然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悲哀。
教育者应当从一篇篇被追捧的“负分作文”中看到,语文教育未来的改革方向,应当是鼓励考生开拓创新、关注生活,不脱离实际。而践行教育改革,要从日常教学中入手,更要从改革评判高考作文标准上入手。